分节阅读 4(2 / 2)
这炉院是做铸造的,铸铜、铸铁什么的。可想而知,熔炼、翻砂、打光什么的,样样活儿都不会轻松,光那翻砂就累得娃儿们够呛。虽说掌柜的是事先答应了的,可等云生带着立娃去了的时候,掌柜的看立娃又瘦又小,人家还是不太愿意收。云生又一番好说歹说,还送点礼。最后,掌柜对云生说,娃是你的,你不心疼,额还说啥呢。就这样,炉院勉强收下了立娃。在炉院干活儿,对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的确很吃力。但立娃实诚,从不偷奸取巧的。对这一点,掌柜的也还算合了心意。
炉院是私人工场,用人做事,都是再三考量、精打细算的。据说,这家炉院曾失过一次火,虽然火不大,可巧把账房的账本给烧了,多亏账房先生脑子好使,来往账目在人家心里记得一清二楚,才避免了损失,也博得了更好的信誉。当然,这个账房先生也赢得了记性好的美名。
孩子总归是孩子,苦归苦,偶尔回到家里,立娃还讲讲炉院的事儿给弟弟妹妹听。说是有次炉院伙房吃包子,炉院里人多,得做好几锅包子才够吃。伙房蒸熟一锅,大家伙就你一个他两个地吃一锅,伙房一连蒸了好几锅包子,大家伙都觉得没吃饱,闲言碎语的,弄得伙房大师傅没法子。这事让掌柜的知道了,掌柜的算了一下,让伙房按每人几只包子准备,每蒸熟一锅先不发、捂起来,直到所有包子都蒸好了才一并发给大家伙吃,结果大家伙都吃饱了,还比以前少蒸了两锅包子呢。也由此,立娃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吃饭的时候,他非等人到齐了、饭菜都上了才开吃。当然,这是闲话了。
几年后,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入社动员,各家各户的田地和牲口都归了社,庄户人统一派活、集体劳作,多少年一贯制的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也是在这档口,城里头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对私改造、公私合营,工场变成了工厂,实行了新的管理方式。只是随着东家、掌柜、伙计这些名词走进历史,一些人的命运也将随之而发生改变。至于柳湾刘家那个去炉院当学徒的立娃和吴家那个去县城食堂当大师傅的有儿,能否在城里站住脚,这暂且不得而知。
第六回 童心无忌
这有儿在县城当了大师傅后,老婆和大儿子在农业社里干活,家里有了稳定的进项,这光景眼见着好转起来。没过几年,女儿叶子也上了高小。
叶子虽小,可已经懂事了,她心里明白,是哥哥辍学才给了她安心念书的机会,于是,孩子很珍惜,虽说成绩不是多好,但念书却挺认真。也许是由于从小养成的这份感情,使得叶子和根儿在往后的几十年里,不论世事如何变化,都相处得很好。当然,这是后话了。
人之初,性本善。在高小里,叶子见同学老欺负英子,动不动骂英子“地主婆”;有人丢了东西,总是先怀疑英子;明明不挨英子值日,也喊英子打扫卫生,说是劳动改造:弄得英子常偷偷哭,可又不敢告诉老师。
英子是谁呢英子就是刘云生家的小女儿,大名刘凤英,小名英子,和叶子是高小同班同学。英子瓜子脸,双眼皮,说起话来音儿不大,挺内秀的那种,个儿也不高,常喜欢梳两个短辫子。英子在学校里不爱说话,更谈不上活泼。
叶子虽听说云生也就是英子爹曾讲过一些对吴家不好的话,可那些同学对英子实在太过分了,她看不过眼。叶子心想,老师不是说“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嘛,英子学习好,也勤快,明明就是那几个同学不对嘛。于是,一见有人欺负英子,叶子就站出来,抱打不平。这一回帮、两回助的,英子便把叶子当成了最好的朋友。
日子过得也快,不知不觉就高小毕业了。和大多数农家姑娘一样,叶子和英子毕业后都在村里务农,跟大人们一起下地干活。这是一个纯朴而洋溢着浓烈集体主义精神的年代,庄户人翻身解放,从心底迸发出改变一穷二白的激情。叶子和大伙儿一起,在生产队里拉粪、犁地、耙地,收麦、种秋、摘棉花什么的,已渐渐成了生产队的全劳力。
除了英子,叶子还有两个要好的女同学,一个是孙仁义家的女儿孙新娥,小名娥儿;另一个是邢海东家的女儿邢翠环,小名环儿。
孙仁义,小时候曾叫孙启亮。从这个曾用名上看,似乎和孙启明有什么联系。事实上,孙仁义老父亲和孙启明老父亲是未出五服的堂兄弟,两家住得也相距不远。孙仁义老父亲没生下一儿半女,就把孙启明的二弟也就是孙启亮过继过来了,改名叫仁义,小名改叫仁娃。眼下,仁娃已是三儿一女了,大的、三的和老小都是儿子,二的是女儿,叫孙新娥,小名娥儿。
至于邢海东,则住在柳湾西头巷的一条小胡同里。这条胡同里面也就两家,环儿家在最里面,胡同尽处是一堵墙。墙上有一幅用砖嵌镶的用石灰灰的菱形方块,方块中间用黑漆写着个大大的勤字。紧临勤字右侧,就是环儿家的稍门。稍门腿儿是砖砌的,一扇黑漆木门,迎面是东厦的南山墙,墙上是幅简约的黑白画。院子不大,五间北厦、三间东厦、三间西厦。当然,环儿叔叔一家也住在院子里。这眼下,海东是三儿一女,女儿排行老三,叫邢翠环,小名环儿。
叶子、环儿、娥儿和英子都是同年生的姑娘,只是环儿生日大点,叶子生日居二,娥儿生日居三,英子生日最小。四个小姑娘在高小是同班,毕业后又都在村里干活。虽然不住在同一条巷子里,可四个小姑娘常喜欢在一起玩,不是一起去这家,就是一道去那家,做针线活什么的,自称四姐妹。
邢家、孙家和刘家都是地地道道的柳湾人,自然比吴家这个外来户在村里头要有根基。英子家虽说成分不好,但在柳湾是个大姓,按村里人的说法就是本家的人多。环儿的父亲是生产队里的会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