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之神级学霸 > 分节阅读 526

分节阅读 52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本不算一回事,有很多教科书打开来看,每页都能当海报贴在墙上。

但就像杨锐说的,160美元也实在昂贵的过分,就是普通教师买起来都会很吃力。1984年的美国人均收入中位数是10417美元,平均收入也不过14400美元,换言之,普通中小学教师,还有蓝领工人家庭的孩子,买一本160美元的书,要花去一年收入的六十之一。

这意味着,普通的美国人家庭,在只有一个人工作的情况下,如果收入只是全美中间水平的话,买一本基因组学的教科书,要花去月收入的五分之一。

想想中国人如果要花收入的五分之一买一本书,会是什么情景。

在一门课需要三本书的美国大学,160美元的书显然是超过标准了。

除非是大牛著作,或者是领域内绕不过去的重要书籍,否则,学生们的购买意愿会无限低。

当然,现在的美国教育出版业就是这样,买不起书的学生大有人在。

但是,出版社还是宁愿赚买得起书的学生的钱。穷学生基本处于被抛弃状态,这是行业形势所决定的,不是一个两个人能改变的。

塞西尔终于看到了机会,站出来道:“杨锐先生,纽约大学出版社的定价机制相对灵活,或许我们可以谈谈。”

出版社基本都是保守派,塞西尔说他们的定价机制灵活,实际上是因为还没有定价,自然可以多谈谈。

林登对此嗤之以鼻,道:“大学出版社的书籍定价是出了名的高,我们做160美元的定价,纽约大学出版社起码要做200美元出来”

“想办法降低成本的话,我们有把握将价格降低很多。”塞西尔也不敢说大话。

林登笑道:“你们用厕纸印刷,定价也要30美元吧。”

“能降价到30美元倒是不错。”和其他出版专著的学者一样,杨锐对于版税没太多的兴趣,宣扬自己的学说才是最重要的。

“降价到100美元以下,我还是有把握的。”塞西尔不想自己的中国之行无功而返,尽可能的拿出好条件来,而就目前来说,他也只能在定价方面下功夫了。

林登无可奈何的参与其中,勉强竞争道:“我可以和国内谈一谈,降低一点定价也还是能做到的。”

“能做到就好。”杨锐笑呵呵的拍拍林登的肩膀,道:“尽量降低一点,增加销量,不是也很好。”

“也是一种策略。”林登苦笑两声,心道:美国市场又岂是如此简单的。

两名美国人再说了一会闲话,各自归去,留下北大诸人,像是哑剧演员似的,你看我来一个奇怪的表情,我看你露一个诡异的笑容。

“杨锐,恭喜你啊。”蔡教授越众而出,握着杨锐的手掌摇啊摇的。

杨锐腼腆的道:“还没签合同,就不算定下来。”

“这怎么可能是还没定下来,这就是定下来了。”蔡教授一边说一边忍不住道:“你这家伙,在学术界是真露脸了。”

蔡教授多稳重的人,都用“这家伙”来称呼杨锐了,也是心情太过于激动。

杨锐憨厚的笑着,向周围老师和同学拱手致敬。他心里也是挺爽的,第一篇著作对于学者来说,差不多就相当于艺人出道了,以后再做个讲学什么的,至少有签名的地方了。

“杨锐,你对接下来的工作有什么打算,我的意思是从现在到毕业,还有毕业以后。”蔡教授拉着杨锐出了食堂,拉开了一段距离以后,很谨慎的问了起来。

杨锐想了想,道:“老实说,还不太确定。不过,应该还会继续做研究吧。”

蔡教授没得到答案,只能道:“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成绩斐然,我们都支持你继续研究”

他其实更想将杨锐确定的留下来,但是,这不是他一个人能决定的事,在没有集体决议之前,他也不能这样说。

“我会继续就目前的研究进度进行下去的。”杨锐同样说的很谨慎,到了现在的程度,实验室的研究速度已经不能再加快了,即使杨锐招募到更多的科研汪,也只能并行更大的科研组,而非推进目前的实验深度,或加快速度。

归根结底,现在的科学研究,仍然是很私人的行为,资金和研究设备的作用大于人多的作用,而资金和研究设备的边际效益同样会递减的很快,最后,一个科研组的发展,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工作。

蔡教授听到研究进度,自然而然的就与杨锐谈论起了研究,随行的教授和学生也就散了大半与自己不相关的研究,听起来通常都是枯燥的。

第二天,塞西尔和林登再次邀约杨锐,分别谈新的条件。

但是,正如杨锐所知的那样,书籍的定价是出版社不愿意他人染指的部分,美国出版社顽固也不是一名外国学者所能打破的。

最终,杨锐得到了130美元定价的基因组学的出版合同,在15的版税下,感觉还是颇有前景。

前提是,它们确实能卖出一大批,就像是杨锐前世所知的那样。

第758章 出版日

杨锐签订了出版合同的消息,像风一样的传了出去,从北大传到清华,从北京传到全国。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杨锐办公室里的电话都被打爆了,甚至有从昆明打来的祝贺电话――云南大学的年轻富教授康弘在杨锐去腾冲找嗜热菌的时候变的熟悉,但专门打电话还是第一次。

对此时的国内学术界来说,出书,特别是在国外出书的重要性显然更容易理解,相比之下,尚未得到的诺贝尔奖提名,反而不容易去道贺――总不能说,恭喜你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吧,这里面的可能性太多,也太不符合理科生的思维模式了。

当然,也可以说,杨锐现在得到的部分庆贺声,多数来自于可能的诺奖提名,人们是将不好庆贺的部分,叠加进了好庆祝的部分,以至于签订了出版合同以后,杨锐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接待量增加了十倍以上。

杨锐有些享受,又有些矫情的烦闷。

被庆贺自然是一件享受的事,虽然庆贺的人多了,有一点点的麻烦,但实际上,他的内心仍然是渴望有人庆贺的,所以,所谓的烦闷终究是一种矫情罢了。

做科研的,一辈子值得庆贺的事并不多,第一篇论文,第一篇sci,差不多就是普通科研人一生中能庆贺的所有成果了,强行说来,结婚生子这种人人都能庆贺的事儿,他们也能开开心心的庆贺一番。

至于第一篇学术专著,自然更值得庆贺,但有资格庆贺的,也就不算是普通科研人了。

杨锐如此痛并快乐着,在实验室里呆了几天,觉得庆贺的没有新意了以后,方才回到宿舍。

学生宿舍里,虽然有很多人也知道杨锐出书了,但对此已经麻木的同学们的关注点,却并不在杨锐身上。

大家现在每天最喜欢讨论的,仍然是“小平你好”的故事。

“小平你好”是今年十一的群众游行中,北大学生打出的标语,它不是设计好的标语,但却占据了大量的新闻版面,可以说是这一年最重要的政治故事之一。

用新闻里的话说,就是朴实无华的称呼,体现了中国人与中国领导层的变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