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之神级学霸 > 分节阅读 386

分节阅读 38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意了,光是跨省调动,进京名额两项,就已是苏先凯难以想象的麻烦了,顾莲原本就是工人,除非读书拿个文凭,否则总少不了以工代干这个过程。

可以说,不是杨锐帮忙,苏先凯直到成为教授以前,都很难完成这两项工作。

刘红梅作为系办的八卦女王,自然知道苏先凯老婆的情况,听到这里,已是完全傻掉了。

反而是办公室里另两位年轻人,兴致勃勃的问:“苏哥,你这跟脚藏的深的,这样子调动都能办”

“我有什么跟脚,我去的那个实验室,北大的实验室的负责人,帮我办的,就说让我安心工作,别分心,一分钱都没要,白帮忙。”苏先凯特意说明最后一点。80年代人走后门是不当一回事的,甚至认为是正常的人情往来,这不收钱就显的与众不同了。

刘红梅各种羡慕嫉妒恨的同时,也将此事记在心里,随时准备当做八股甩出去。

另外两名年轻人却是多了个心思,他们的水平虽然比不上苏先凯,却还是有着想进步的心思的。

“你去的那个实验室,叫什么名字,还要不要人”空闲时间,办公室里的两个人,都围着苏先凯询问。

到第二天,询问的人就遍布整个学校,以至于所有熟人了。

苏先凯惊诧之余,也不知该如何应付。北大的名声且不去说,这解决老婆工作,可是高水平教授才有的好处,年轻人们只有听说,没有遇到过的。

现在碰上这么一个,不禁一个个的与苏先凯比较。

不用说,许多人都觉得自己是强过苏先凯的。苏先凯才毕业两三年的时间,尚未做出多少成绩来,毕业的院校又是普通本科――这样的大学生,放在一个城市,一个省,以至于一个国家,不说是要多少有多少,千儿八百也是容易的。

如雪的简历,就此飞向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

第543章 幸福的烦恼

2015扫黄打非净网行动正在紧密进行中,阅文集团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提交资料。

请作者们写作时务必警醒:不要出现违规违法内容,不要怀有侥幸心理。后果严重,请勿自误。已有外站作者,判刑三年半老实说,杨锐给苏先凯的条件并不突出。

调到首都来工作是个好条件,但北京那么多人,说明在首都工作,其实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杨锐给苏先凯的薪水也不突出,他的华锐实验室是私人实验室,想开1000,想开两千,都随便自己。苏先凯入了北大的编制,就由北大发薪,他最多给点奖金福利,也不能保证具体的数额。

唯一比较特别的,就是解决了苏先凯夫人的工作,不过,这个在大学里,或者说,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内都不稀罕,好点的单位,都会想尽办法解决家属工作的问题,这对机关领导来说,是一项极重要的工作。

而且,直到21世纪,这个政策仍然在使用,尤其是21世纪初的时候,普通高校为了招揽人才,争夺如211或者升本升大学之类的名额,往往都会给博士生两个相似的条件:解决家属工作,并解决住房问题。

美国高校亦有雷同的政策,如果夫妻双方都做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同一领域工作,那大学理论上都会给夫妻双方一起提供工作机会――虽然目的是不单纯的,但结果是相同的。

不过,杨锐招揽的并不是博士生,这个条件就非常吸引人了,尤其是吸引北京以外地方院校的人才。

研究领域的贫富差距是非常可怕的事实,自建国伊始,中国的科学研究中心就在北京,上海依靠着自身的富裕,稍微能说几句话,但是北京如云的高校联合体相比,只能说是每况日下,抽东南之血以滋京城是从来没停过的。

复旦上交之类的高校虽然偶有高招,但却是从来没有登顶过,而且是力量越来越弱的节奏。

除了上海,全国其他地区在研究水平上的差距,与北京就是绝对的天壤之别了。

看看南京大学就知道了,建国之初直到改革开放,南京大学都在各方面的指标都排列前茅,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随着中央财政的力量越来越强,只是财政倾斜一条,就足够让南大匍匐,更别说其他的无影连环脚了。

对做研究的人来说,在不在北京,差距是极大的,除非是某些特色研究,否则,地方高校想做第二梯队都要竞争。

这就比如那篇发表在sce上的著名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测序论文,作为一篇国际合作论文,它有58名共同作者,论文在8月5号投稿,两周以后被接受,其中六人在看到论文发表以前就死于埃博拉病毒的感染,而这些研究者,全部属于塞拉利昂的凯内马政府医院,他们当然是重要的研究者,58名共同作者都是重要的研究者,某些时候,一线研究者更是不可或缺,但特征性如此之强,如此一线的研究工作,并不一定是研究者们所追求的。

研究者也是人,研究者更追求低投入高产出。

如果说,杨锐之前放出的风声,还传的不光,引起的重视不够的话,苏先凯的故事,却让杨锐和他的实验室,瞬间变成了话题。

年轻的ce作者,高端仪器,还有极具人情味的实验室政策和待遇,再没有比这更符合中国人的期待了。

杨锐在短短的几天里,就收到了1000多封履历表。

“快赶得上工厂招工了,我都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多的研究员。”杨锐望着每天都增加的信件傻笑。

“上次统计,中国有200多万名科研工作者,你这些算什么。”许正平其实也高兴,人多了他轻松,研究成果自然也能出的多一点。

杨锐“嗯嗯”的点头,道:“不知能持续多久,小苏同志的示范效应很好呀。”

苏先凯在旁腼腆的微笑,他的组织关系还没有正式调过来,但人先过来帮忙了,也是此时的一贯作风。除非是领导发话,否则,组织关系几个月办好都算是快的。

许正平则道:“示范效应是挺好的,就是这么多的简历,什么时候看得完先说好,我是不看的。”

他知道杨锐有自己的评断标准,才不想掺合着挑人呢。

杨锐果然笑着摆摆手,道:“我来负责。”

说完,杨锐就推着小推车,将一车的履历表运回了自己在角落里的办公室。

这是一间大约四五十平的长方形房间,更难得的是拐角房,东西两面全是大玻璃,要是按照后世的公务员办公室标准,妥妥超标到了天上。

然而,杨锐并不是纯正的公务员,更是标准土豪一只。以他目前财富水平,购买服务简直是不要不要的。

所以,才几天的功夫,杨锐一口气找来的八名工人,就把办公室装修的能住人了。

杨锐将小推车丢在房间中间,自己就在地上盘腿一坐,开始翻看简历。

苏先凯透过门看,暗暗咋舌,道:“他翻的好快,我就是这么被找出来的”

许正平调侃道:“杨锐刚选出来的时候,我也吓了一跳,你说那么多名校毕业生不要,怎么选了这么一个。”

他比苏先凯大20岁有余,说话随便的多。

苏先凯还急着问:“然后呢”

“什么然后”许正平装不明白。

“然后杨锐怎么说”

“杨锐啥都没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