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万岁约阿希姆 > 分节阅读 601

分节阅读 60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维埃政权,他们乐于看到苏俄和日本两败俱伤,所以当苏俄军队在远东战场势如破竹时,德、美等国纷纷以各种理由削减或亢计划提供给俄国的武器装备,纵容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加大对日本的军火贸易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三号人物率团访问爱尔兰,无疑是想从这个经济强盛、政治稳定、军事发达而且有着一位特殊君主的欧洲强国身上找到突破口哦。

根据爱尔兰方面的安排,苏俄代表团在集体觐见爱尔兰与威尔士的“双冠之王”后开始分组活动,库兹涅佐夫上将及海军方面的专家在爱尔兰海军总司令肖恩珀塞尔上将的陪同下参观了爱尔兰的两大造船厂和海军联合研发中心的部分项目,爱尔兰海军还专门为这些曾在北海制造过事端的俄国人举行了两臣战术演练,海军航空兵的快速反应和岸基轰炸机部队的长途奔袭看似平常,机载雷达预警系统和无线电制导炸弹这两件杀手锏让俄国同行们叹为观止;哈列普斯基上将及陆军方面的专家在爱尔兰陆军总司令威廉布兰特上将的陪同下参观了利默里克车辆制造厂和爱尔兰皇家战车工厂的生产流水线,爱尔兰军队的陆上技战术操演当然必不可少,各种强力武器让俄国人大开眼界,这其中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采用有线制导技术、可有效对付战车和坚固工事的步兵火箭。

至于布勃诺夫和他的助手们,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游览香农河看起来有些奢侈,但能够跟欧洲最富传奇色彩的君主共度七天时间,他们所获颇丰,尤其是作为苏俄领袖斯维尔德洛夫的忠诚战友,布勃诺夫担负着发展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重任,各种客观限制和主观解释已经让他深感疲倦,香农河一游,他才恍然意识到问题并不在于生产方式的效率和技术人员的水平,而在于国家政策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两次经济危机,一场世界大战,爱尔兰虽然未尝幸免,却在统治阶层的英明决策下取长补短,通过灵活主动的方略成为最终的受益者。爱尔兰王国成立至今不到三十年,从无到有,建立起了完备而先进的教育和科研体系,网罗了大批高尖端人才,在化学、物理、电子、医学等领域取得了大量领先世界的成果,并将相当一部分运用到了工业和军事上,进而转换成为经济效益。今时今日,小小的爱尔兰国民生产总值居然比拥有百倍疆域和十数倍人口的俄罗斯还高,贸易总量和国家税收都让俄国人羡慕不已

拒前一轮西方同盟国峰会定下了严控援俄力度的基调,但国家间的联盟终究是以利益为上,两个中南欧国家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困境向日本转让了许多不应转让的武器和技术,爱尔兰又岂会作茧自缚苏俄代表团结束访问前,双方在台上台下进行了反复的协商,最终以双方能够接受的条件达成交易协议,爱尔兰秘密向苏俄提供无线制导炸弹和有线制导火箭两项技术,向苏俄秘密出售搭载火控雷达的舰艇、装备机载探测雷达的飞机以及物美价廉的自行火炮,苏俄方面无需花费宝贵的外汇储备,而是全部以现货进行抵偿。由于协议未对外公布,世人大多没有意识到这笔交易的规模和意义,而在布勃诺夫到俄国后,此项交易协议因价格远远超出预期而在中央执行委员会饱受质疑和抨击仅无线制导炸弹技术的引进就花了足以建造一艘现代化战列舰的费用,而得到有线制导火箭的代价几乎可以组建一个新的机械化军。好在有随行的两位司令员和军事专家们作证,布勃诺夫才涉险过关,否则一旦停职接受审查,即便最终被还以清白,仍将给他政治生涯带来无法抹去的负面影响。

见识到了暴风雨的威力,布勃诺夫只好将他关于苏俄工业经济和计划体制的改革设想埋藏心底,即便是对最信任的助手也不再提起。

协议生效后,苏俄方面很快按约定将数以万吨计的矿石、木材以及石油运至摩尔曼斯克和列宁格勒,并恭候爱尔兰商船队的到来。在此期间,签署协议的另一方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德国高层对爱尔兰向苏俄转让无线电制导炸弹技术非常不满,事实上,他们在两年前也花费了颇高的代价从爱尔兰人手里购买了这种武器技术,对它的实用性相当满意,如今已经有了多种改进和衍生型号,正因如此,德方不希望俄国人得到这种技术,以免威胁到德国海军在波罗的海的绝对霸权。

经过一番外交角力与政治运作,爱尔兰人最终还是让这份协议如期生效。在收到第一批货物后,他们开始交付相应的武器和技术,虽然从俄国人那里接收的矿产和石油并不是爱尔兰当前急需的工业原材料,但这些资源还是可以有效转化成为资金,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被用来推进喷气动力、弹道火箭以及核能研究这三项耗资巨大的项目这些项目的战略价值显然要比无线和有线制导技术高出至少一个层次,只要赶在列强国家前面掌握这些技术,对本国的国防安全是一种巨大的保障,同时也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转化成为丰厚的收益。

第858章 击杀木村

二战中期,以德国为首的同盟队在与美英阵营的交战中逐渐占据上风,日本审时度势地加入了同盟国一方,打了美英联军一个措手不及,短时间内横扫东南亚、席卷太平洋。战后,东、西方同盟国在南亚次大陆的势力划分基本是以北纬77度线为界,也就是说,日本控制了喜马拉雅山脉以南这片半岛形陆地的一大半,西方同盟国则占有阿拉伯海沿岸地区。

从1934年美英军队全面败退算起,至1942年夏,南亚次大陆的4亿多居民已在和平环境下生活了八年时间,但是和平并不意味着平和,尤其是在日本占领下的中东部诸地,无论是人口占主体的印度斯坦人还是处于相对少数的泰卢固、马拉地、泰米尔、孟加拉、缅、掸等民族,莫不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曾被他们视为“亚洲解放者”的日本军队,在本质上跟那些欧洲侵略者并无区别,而且统治手段之残酷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个名义上获得独立的国家,不过是为日本统治者效力的傀儡政权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日本占领军的高压统治和疯狂掠夺引发了南亚民众的强烈不满,他们渐渐意识到游行、罢工等非暴力手段只会遭致日本人的无情镇压,于是开始武装抗争,并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援助。在1940年日本撕毁停战协定重新发动侵华战争以前,仅有美国以及一些非国家名义的国际组织向南亚地区的地下抵抗者提供有限的资金和物资,那时候敢于拿起武器对抗日本占领军或傀儡政权武装的游击队不超过三十支,而在1940年后,不愿坐视日本独霸亚洲的西方同盟国和苏俄打破以往的禁锢,籍由地利之便向南亚地区大量输送作战装备、军事教官乃至独立思潮,自愿放弃印度皇帝头衔的爱德华八世也在加拿大发出自由宣言,号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个民族为了真正的独立自由而勇敢战斗。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南亚次大陆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涌现出了成百上千的起义队伍,他们四处毁铁路、割电线,袭击警察局,攻占监狱,甚至包围兵营,占领城镇,成立民族政权,并与前来清剿的日军部队展开游击战。这样的武装暴动使得日军在整个南亚征收的物资较往年同期下降了三成以上,矿藏开采、橡胶种植正受到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