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96(2 / 2)
赵构扳倒了朝中权倾朝野的高俅、童贯等人,就连太子的势力都在他的搅动下,分崩离析,瞬间瓦解。可以说,赵构与赵桓二人,他们更加畏惧赵构。因为赵构不仅仅是平辽大元帅,更是十万大军的总帅,掌管兵权,又在朝中有自己的势力。
因此,赵构远在朝堂之外,身在燕云十六州,朝中发生的事情也难逃他的眼线。其中,刑部尚书更是坚定不移的站在赵构身边,还有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人也纷纷站队,愿意相助于赵构,辅佐赵构。
对于这些事情,宋徽宗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让众人看到了赵构的希望,有些官吏更是打破头想要拉上关系。但是,赵构全然不予理会。此外,太子赵桓已经失势,就连皇上对他也是不管不顾。
身居庙堂之上,他们岂能这个时候选择跟随太子赵桓,除非是真的嫌弃自己做官太久了,想要成为闲云野鹤。现如今朝堂上有大半都是归顺于赵构麾下,成为赵构的势力。
这些赵构自己都不知晓,加上种师道、宗泽等老将的支持,赵构虽无太子之名,却有太子之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每当想起此事,太子赵桓都是面露凝重之色,眼眸之中充满着愤恨与不甘。
赵桓巴不得赵构在燕云十六州失利,更是恨不得他战死沙场。即便赵构是他的亲弟弟,在他眼里依然是敌人。直到宋徽宗传下圣旨,让赵构等人回京复命,赵桓百感交集,无可奈何。
“九弟,现在你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乃至我这个太子都无法相提并论。”太子赵桓冷冷的笑道,“可是站得高摔得越重,待你跌下来的时候,怕是连我都不如了吧”
“别以为父皇对你另眼相看,那是你还有价值。当你的价值没了,且看看你还有什么骄傲的资本。我亲爱的九弟,那个时候你才知道我现在的痛楚,咱们走着瞧”
赵构已经班师回朝了,宋徽宗得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立即传下圣旨,让汴京城大街小巷全部张灯结彩。另外,宋徽宗又传旨下去,待赵构回京时,百官迎接,而他亲自出城迎接赵构凯旋而归。
那些与赵构同一阵营的官吏兴高采烈,那些仇视赵构的官员则是气愤不已,那些中立的官员也是高兴不已。毕竟,赵构收复燕云十六州,自大宋建国开始乃是从未有过的打胜仗,名留青史。
“皇兄,你打算如何封赏老九”赵似也是高兴不已,也想知道宋徽宗如何封赏。
宋徽宗笑道:“封赏之事,朕心里早有数了。”
赵似如何询问,宋徽宗就是不松口,这让赵似更加好奇了。最后见宋徽宗不松口,赵似也就作罢了。
宋徽宗回想起赵构出生时的画面,脑海中有些不相信。即便是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偏偏已经发生了。宋徽宗的心愿被赵构完成了,他的心里着实高兴,仍不住多了几杯。
赵构幼年便与众不同,可是他们也没有料到这个儿子这么厉害,远远超出他们的期望。此外,赵构代表大宋与大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谈判等事情,这些他们都知道,而赵构最后又治好了完颜阿骨打的旧患,换来大宋的和平,还有最重要的时间。
无论哪一件,放眼整个大宋都未曾有过的事情,也未曾想过。即便是宋徽宗都不敢说自己能如此淡定,让大宋与金朝谈判中稳居上风,这些赵构都做到了,做到了他这个皇上没有做到的事情。
赵构率领大军收复燕云十六州,此乃大功一件。
宋徽宗一边安排迎接赵构的事情,一边又传旨大赦天下。凡是不是死罪的罪犯都一律得到减刑,那些轻的直接放出监狱。此外,宋徽宗又从国库拿出银子稿赏三军,那些尚未回京却依然坚守在边关的士兵。
大宋取得如此大的胜利,当真是普天同庆。并且,赵构的威望更甚,就连寻常百姓都知道,哪怕是山野之民都知道赵构此人,也知道他的事迹。因为宋徽宗传旨将赵构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事迹张贴皇榜,传遍至整个大宋,故而举国一片欢腾。
第五百七十六章 功高震主
热门推荐: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启禀皇,广平郡王兼平辽大元帅及楚王殿下等人已经抵达大名府,不日便可抵达汴京城”
宋徽宗欣喜地点点头,道:“终于回来了回来了好回来了好”
宋徽宗一连数个回来了好,可见他心里对于赵构回京的期待,以及当初赵构离开京城时的担忧。为了大宋帝国,为了江山社稷以及黎民百姓,宋徽宗不得不同意赵构奔赴前线,征战沙场。
如果可以的话,他也不愿意让赵构深陷其,奈何赵构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为了让赵构成长,以及江山社稷,宋徽宗不得不这么做。远在汴京城的自己,只能给予赵构援助。
赵构取得的成,让他始料未及,却又喜出望外。因为赵构仅仅用了一年时间收复了燕云十六州这个重要的屏障,有了这十六个州,大宋江山更加稳固了,而辽已经灭亡,这是他心所想。
此外,赵构也让那些投降大宋的将领,以及辽国燕王耶律淳、燕王妃萧普贤女等人。毕竟,他们投降于大宋,赵构只是大元帅,并未太子,也不是皇,故而他们必须得到宋徽宗的点头才行。
至于结果是好是坏,赵构无法保证,一切听凭宋徽宗的决定。
宋徽宗接到赵构在前线接二连三的取得胜利的捷报,这让他很是心安,还是有些担心。赵构年约不过十五而已,却担负起如此大的重任。若非朝却无此人担此大任,宋徽宗还真的不见得会让赵构前去。
赵构连续攻下城池,鲜有败绩,这样的功勋卓著,放眼整个大宋也无人能出其右。即便是太祖、太宗皇帝都未曾完成的心愿,赵构却做到了,而且还做得谁都好,这样的功绩足以让他名垂青史,却也留下隐患。
第五百七十七章 隆恩浩荡
顿时,赵构也沉默了,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做。
如果不想看着大宋衰弱,那就只能选择走上夺取皇位之路;如果眼睁睁的看着赵桓登基为帝,赵构不确定是不是正确的决定,无法相信赵桓一定会支持自己,必定会使绊子。
那个时候赵桓是皇上,他不过是臣子,要是真的发生争端,又或是称帝,怕是后世必是骂名。再说了,大宋乃是程朱理学观念甚重,也就是传统观念。如果他真的夺取皇位,怕是他人会说他赵构弑兄夺位,哪怕日后大宋日益强盛,恐难以掩盖这等丑闻。
如果是在唐朝,那个时候民风开放,百姓思想也没有僵化。现在宋人思想太过于僵化,以致于有些事情根本想都不敢去想。即便是当权者不说什么,百姓的舆论也会让当事人承受不了。
赵有恭的话又是事实,难以反驳。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要是真的到了那个时候,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