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分节阅读 237

分节阅读 237(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郡王殿下请说”郑居中一愣,连忙回道。

赵构道:“请问郑大人上过否”

“未曾”郑居中摇头回答,心想:“郡王问这个作甚”

“那你可曾听说过知己知彼这句话”赵构再次问道。

“自然听过”郑居中博览群书,除了四书五经、天文地理等外,还有兵书。哪怕他未曾上过战场,依然会读一些,这是因为读书人的爱好。不然的话,又怎么会纸上谈兵这句俗语。

赵构点点头,道:“之前郑大人所言,太宗皇帝征战辽国败了,又有澶渊之盟。那么请问郑大人,你知道这句话,理应懂得此话含义。难道郑大人以为大宋的国力弱于辽国”

“莫非郑大人忘了,太宗皇帝与现在已经相隔百年之久,百年以来,大宋更是飞速发展,然辽国衰弱,此消彼长,焉能战败之理。现如今,大宋朝野一片清明,再无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之人。即便还有一些,那又如何,已经无法动摇大宋根基。”

“大宋与辽国抗衡,再无后顾之忧并且,大宋近些年来发生的事情,辽国、金国如何知道如果说他们知道大宋发生的情况,只能说大宋出了奸卖国求荣之辈”

“若是现在的安宁与和平就以为真的和平了,郑大人之前此言当真是可笑至极。郑大人如若小子无礼,你不妨前往边界处看看那里的百姓又如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若是朝中诸位大人与郑大人所想那样,安于现在的和平,不居安思危的话,恐怕大宋真的到了危难之际,那该如何是好莫非等到那个时候才去反抗,所造成损失由谁负责郑大人,你可愿意承担这个责任”

“我”郑居中哑口无言,支支吾吾地涨红着脸,他什么话都说不出口。因为赵构所说的正是书本上所学的,而且居安思危这句话也将他震撼住了,直接让他闭嘴不言。

赵构没有理会郑居中,又将目光看向了邓洵武,沉声道:“这句话也适合邓大人之前所言”

“邓大人知道金国比辽国强盛,那么辽必亡乃是已成事实。若是金国灭了辽国以后,你也认为金国与辽国一样,必起侵吞大宋之心。只是邓大人是否想过,此次结盟大宋不也真正见识了金兵的厉害。”

“同样大宋的兵力也被金国了如指掌,那样一来,在征战辽军的战役中,我军必定要让女真人见识厉害,这样一来他们还敢侵吞大宋吗因为来了也无惧,势必让他们有来无回”

“大宋每年给予辽国缴纳税贡,诸位以为这样真的合理你们觉得合理,然我赵构却不答应。我大宋泱泱大国,又有富庶之地,更有身经百战的将领,又有英明神武的大臣,与金国,乃至辽国远胜太多”

“为何一直被辽国欺压,要是金国强盛,势必又与辽国一样,那样一来,难道大宋就一直这样下去诸位才甘心不要以为有个澶渊之盟就觉得辽主没有入侵大宋之心,只不过是自顾不暇,没有想起罢了。”

“诸位大人乃是大宋的肱骨之臣,又是栋梁之才,为何一直难以抵挡外敌,乃是因为朝中人心不齐。主战、主和两派之争,难道诸位大人不觉得这个时候更应该同仇敌忾吗”

赵构的话犹如暮鼓晨钟,他没有丝毫的留有面子,言辞犀利不说,更是讽刺朝中之前的派系之争,那些没有居安思危之心的大臣更是被赵构狠狠地痛骂,哪怕不是针对某一个人,依然让众人沉默不语。

虽说赵构年纪虽小,这番话却十分有道理,奈何他们的骨子里传承的便是儒家文化,以和为贵,却不知这样和平也不过是假象罢了,赵构便是让这些人认清现实,真正的团结一起,不要等到危机出现了才知道后悔,那个时候说什么都没用了。

第四百五十三章 和谈使

赵构的一番话不仅仅提醒了朝中众位大臣,就连宋徽宗都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如果他昔日不是那样的昏庸无道,或许大宋吏治也不会如此黑暗,派系之争、结党营私等诸多问题。

现在这些问题看似清除,实际上隐藏在深处。只要没有露出来,也无关紧要了。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便是与金国结盟,共商讨伐辽国。如今,赵构将赵佶的话说了,那么效果更好。

众人沉默不语,居安思危的道理,众人都懂,只是长久的习惯,以及固定的思维,觉得辽国就是比大宋要强大。即便天天说什么泱泱大国,到了关键时刻,还是别人厉害,这也是赵构最气愤的事情。

若是大宋上下团结一心,哪怕金兵再强大,也不会发生历史上那样的事情,那可是整个大宋王朝的耻辱,永远铭记在历史长河中,挥之不去,洗刷不掉的国耻。

正因如此,赵构才会予以反驳,让人哑口无言。这一刻的赵构身上满是煞气,哪怕是宋徽宗在此,毫不掩饰心里的怒火。不仅仅群臣愣住,就连宋徽宗,以及熟悉赵构之人都诧异地看着他。

“太宗皇帝征讨辽国失败,乃是多方面原因”赵构郑重其事的分析起来,“大宋那个时候亦是鼎盛之时,然则辽国不也是如此,两相对比之下,孰强孰弱立见分晓”

“大宋远征,然辽国只需要严阵以待,静候疲倦不堪的宋军即可,以逸待劳如何不胜利。大宋兵强马壮,又有征战沙场的将领,只因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多年,对大宋情况了如指掌。”

“大宋对辽国一概不知,此消彼长,焉能不败”

赵构侃侃而谈,众人沉默不语,静静地听着赵构的分析,就连皇上都面带微笑的看着,也不愿打扰赵构。因为有些事情他也觉得赵构比自己看的要长远,故而任由他继续说。

“澶渊之盟在我看来根本就是一个错误,一个给予辽国修生养息的机会”赵构怒气冲冲的评判着,也不论朝中大臣绛紫色的脸庞,接着说道:“澶渊之盟虽说让宋辽有百年安宁,然而让辽国更了解大宋国情,还有大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如此做岂不是养虎为患,给予辽国上贡,这便是大人认为甚好吗在赵某看来,这根本就是欺压大宋。既然是和平盟约,大宋理应不用支付这些费用,然而这些全部算在朝廷,接着又分到百姓头上”

“若非辽国国内局势不稳,怕是这些银两、布匹,还有对大宋的了解,怕是早已撕破盟约入侵大宋。若是诸位大人以为这样的和平就是真的和平,那诸位大人读了这些圣贤书怕是白读了”

赵构言辞更加激烈,不仅仅否认了太宗皇帝定下的盟约,就连所谓的税贡都一并否决。此时,众人才发现赵构远不像表面上那么淡然,提及此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