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36(2 / 2)
赵有恭说的有些隐晦,赵构还是听懂了。赵有恭的意思,只要违背了向太后,很有可能被废黜皇位。那个时候的向太后一直是赵佶心中的一根刺,一半欢喜一半忧愁。
欢喜的是赵佶得到了向太后的支持,忧愁的是向太后并没有将朝中大权完全放给赵佶,制约了他的权力,也制约了赵佶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
赵有恭压低声音,继续说道:“皇后与姨母乃是情同姐妹,皇后成为贵妃时,也曾多加照顾姨母。只是人总会变的,在皇后之前还有一位,那便是太子的生母,只是她英年早逝,后来皇后才被皇上封后的。”
赵构心知肚明,他沉默了,就算赵有恭没有指出什么,可是他猜出了郑皇后得到皇后之位怕是手段有些不光彩。如果郑皇后与自己母亲关系一直未变,又怎么会这么多年来都没有看过母亲,要知道那个时候的韦氏真的是孤单无助。
所以赵有恭的话不无道理,他又接着问了一句:“那你刚才所言,这又是什么意思”
赵有恭低声道:“临行前,我瞧见皇后看你的眼神有很大的不对劲,要是没有猜错的话,怕是皇后会说些什么话,那个时候太子势必将你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除之而后快”
赵构一愣,瞪大着眼睛望着赵有恭,见他面色凝重,便知道他说的这些是认真的。但是赵构想来,郑皇后理应不会如此做,还是有些怀疑,最后赵有恭让他亲自去拜会姨母便知道自己说的话是真是假。
赵构不可能真的会去打扰母亲,就算他不相信郑皇后是这样的人,不过还是防着点比较好。若是没有任何防备,那么真的死的都不知怎么死的。即便太子目前不能与自己争锋相对,不过还是要注意的好。
“皇兄,您心软了”待众人离去后,宋徽宗赵佶独自一人留在书房中,不知何时赵似从身后出现,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一切以大局为重啊”
宋徽宗苦笑一声:“十三弟,他是朕的长子。即便是为了大局着想,朕又岂能真的治他的罪呢”
赵似沉默了,要是他在赵佶的位置,兴许他也做不到,犹如昔日赵有恭差点犯下弥天大错,他依然不忍心直接将独子杀了。宁可舍去自己的性命,也要保住赵有恭。
此时,赵似无奈的叹息一声,因为他经历过,所以他懂得赵佶的心里,也就不再多说什么。
“皇兄,这样一来计划怕是打乱了”
宋徽宗淡淡一笑道:“计划一直都是如此,只是未想到他居然也参与进去。现在还是按照计划去走的,不过稍微有些晚了些,希望能赶得上才好。”
赵似点点头,道:“既然如此,那是否可以着手准备了”
“准备吧”宋徽宗郑重的点点头,喃喃自语一声:“时候到了,要是再什么都不做的话,怕是为时已晚了。”
现在赵构的心思全神贯注地放在大宋与金国的结盟上,还有辽国的局势。赵构并未什么都没有做,而是早已经派人前去金国、辽国打探消息。至于辽国国内的局势越来不越乐观,相反金国却是蒸蒸日上。
大宋国内局势相比之前已经好了很多,宋徽宗不再是昔日的形象出现广大百姓心中,而是以一个明君的姿态出现。不仅仅彻底改了以前的旧习,还以百姓为重,博爱、仁慈等诸多良好的一面,不再是那个昏庸无能,只知吟诗作画、金银玉石的宋徽宗。
大宋正在蔓延着与之前不同的风气,以前做官为得是升官发财,现在却是为民请命。若是有作奸犯科者,一律杀之,要是有人检举也可以得到封赏,要是无中生有,那就付出惩罚,这些都是赵构推行的,首先便是整顿大宋吏治问题。
如今看来,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至少,百姓不再厌恶做官,做官也不再居高临下看待百姓,当真是上下一片和谐。不过,接下来朝中也面临新的挑战,而这个挑战正是来自于结盟。
赵构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了,他一直想要亲眼看看金国人到底如何,为何历史上的金国直接将大宋王朝整个摧毁掉。
“难道朝中无一人敢去吗”宋徽宗怒气冲冲的吼道。
众人俯首作揖,纷纷躬着身子,不敢抬起头。其实,宋徽宗动怒,完全是因为他将与金国结盟共同对抗辽国的事情拿出来议论。毕竟,赵佶也直接说了,结盟时可能有危险。
众人也都明白,大宋与金国结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毕竟,辽国不可能坐视不理,势必会派人前来阻止。正因如此,朝中大臣无一人敢上前拍着胸脯说完成这个任务。
若是稍有不慎,直接客死异乡,这让他们都有很多顾忌。原本也有人想要前往,奈何听到路程遥远,要远赴金国边境,而且还是水路,这让众人又迟疑了。如此一来,朝中大臣竟然没有一人敢答应下去,说是圆满的完成这项任务。各位不好意思,小孩子出了一点事情,昨天一直在医院,所以未来得及更新,不过欠下的章节,到时候给大家补上
第四百五十一章 反对之声
宋徽宗横眉冷对,扫视众人一眼,怒气冲冲,他着实失望之极。洋洋大宋居然无一人敢接受此任务,众人都低下头,不敢抬起头。身为皇上的赵佶焉能不恼怒,此时他都有将所有人都治罪的想法。
其实众人如此想,也实属正常。毕竟,宋徽宗说的话,让众人都望而却步了,只因他要求此次和谈不仅仅是和谈,而是谈判。并且,谈判的内容围绕燕云十六州为核心,务必收回才行。
若是在大宋境内还好点,可惜赵佶也没具体说出哪里,这让众人有些害怕。若是在金国境内,有没有命回来还真是一个问题,这让众人不得不慎重考虑一下,尤其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事情。
燕云十六州一直以来都是历代皇帝的心事,也是最重要的事情,一直都没有合适的时机。现在机会摆在面前,只需要有人前去承担,那么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只是目前的情况,宋徽宗有些心寒了。
“启奏皇上,臣愿意前往”
宋徽宗惊喜的撇过头,沉声道:“你愿意前往”
“臣自从归顺大宋以来,尚未有任何作为”那人恭敬地回道,“臣一直心中有愧,故而臣愿意前往。并且,臣已经不是第一次出使金国,对金国的局势尚且了解一些;再说了,臣乃是燕云十六州居民,理应为自己的家乡尽一份力。”
“李大人真乃忠臣也”宋徽宗大声称赞,他没想到李良嗣居然主动请缨,这让他非常的意外,也非常的开心。
李良嗣原名马植,乃是燕云十六州的居民,曾经跟随童贯多次出使金国。童贯见他踏实上进,便将他带回中原,又为他改名。但是李良嗣没有跟随童贯同流合污,哪怕是童贯提拔,依然保持本心。
“那爱卿以为此次和谈该如何”宋徽宗大喜过望,直接问了一句。
李良嗣恭敬地回道:“女真人恨极了辽人,若是与女真人结盟,势必让金主看见大宋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