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81(2 / 2)
“如若不废除此法度,只怕天下寒门子弟生平所学难以施展不说,就连取士也是平庸无能之人,民间中藏龙卧虎甚多,唯有废除消除众人心中芥蒂方可。至于二位大人所担心的事情,并非重要,也非不重要,只是适时而为。”
“臣乃是此法度之下走入仕途中,只是一路行来颇费一番功夫,不仅仅受到官员子弟的冷眼,有心为百姓谋福祉,也是有心无力,故而臣斗胆奏请皇上,废除三舍法。”
潘良贵刚正不阿的阐述,就连汪伯彦、黄潜善等人都无言以对,赵佶深深地看了一眼潘良贵,甚是欣慰,其中利弊他已经全部指出,最后的决策权则交给了赵佶。
赵构目瞪口呆地望着潘良贵义正言辞的模样,不急不躁,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忍不住想要为他拍手称好,他不知道潘良贵到底是何人,悄悄地低声问道:“兄长,你可知此人到底是何人”
赵有恭悄声回道:“九弟,此人乃是当世包青天当初他成为进士,又进入太学院,凭借自身本事授秘书郎,之后更是政绩卓著,乃是高风亮节、刚正不阿之人。”
“当初,蔡京父子还未倒台时,曾经屡次拉拢,那时的潘良贵未曾动摇本心,屡次拒绝,直言不讳。正因为此事,潘良贵取得进士时,仕途坎坷也是蔡京父子幕后搞的鬼,就连童贯也曾拉拢都被拒绝。”
“蔡京父子倒台后,童贯亦是自顾不暇,潘良贵凭借自身本事很快得到皇上的赏识,步步高升,礼部尚书之职乃是实至名归。在他的心目中只效忠皇上一人,无论是太子还是我,亦或是你都入不得他的眼睛,唯有皇上的旨意才是第一,乃是真正忧国忧民的贤臣。”
“难道他不怕得罪其他人吗”赵构有些好奇的望着潘良贵,嘴角微微上扬,他觉得此人必须拉拢,势必需要真心相交才行。若是有这样的人才在身边,不断地鞭笞自己,亦是有利无弊。
赵有恭笑道:“莫说朝中大臣了,即便是皇上有些时候也会受气,直言不讳的上谏,不看皇上的脸色,你说还在乎其他大臣的脸色吗在他的心中唯有大宋江山社稷,黎民百姓才是最重要的,其它的都是身外之物。”
赵构回想起当初征讨方腊成功时,便有人提过朝中势力分布,有一部分人刚正不阿,不偏不倚,属于中立派,而那人便是潘良贵为首。不仅仅因为他是礼部尚书,更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只是未曾相见,又因为时间过去了数月也就忘记了,不曾想今日遇到了。
三舍法原本有利有弊,尤其是当下的大宋不像宋神宗那时一样,不适合当前潮流。此外,大宋文人参加科举考试时间过长,学习的科目较多,比之隋唐都要多,故而废除此法乃是理所应当。
若是不废除,不仅仅有能之人无法重用,无用之人占据要职,于国于民不利,此乃赵构一直希望做的事情,没想到潘良贵此番言语说中他的心思,由他出面奏明,比自己更有利。
想到此处,赵构笑了
恰好此时,赵佶的目光看了过来,正好瞧见赵构的笑容,而他此时眉头紧锁。乍看之下,愣了一下,随即狠狠地瞪了一眼。原本还想询问赵构的话,看见他的笑容后,赵佶就明白了赵构赞成废除三舍法。
赵佶思索许久,终于确定还是废除三舍法。不过,赵佶也留了一手,直接废除州县的三舍法,只保留太学院的,就连王安石的也被取消,不再参与考试。
虽然潘良贵是想彻底废除三舍法,宋徽宗还留下太学院的,不过他还是很高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天下寒门学子十年寒窗苦苦读高兴,只要废除了就可以凭借自身本事入朝为官,而入朝为官的同时也是朝中大臣进行新一轮的洗牌,要是没有真凭实学,完全是靠关系的悉数剔除。
即使赵佶没有言明,众人还是心知肚明,不然难以容纳下众多士子。赵构的任务也就增多了,借着科举制度的事情,赵佶也算是侧面给予赵构帮助,后面的事情就看他自己了。
第三百三十五章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随着宋徽宗赵佶的一道道圣旨,在大宋掀起一股热潮,上至太学院,下至地方,百姓纷纷高呼万岁,尤其是寒门子弟更是惦记着赵佶的好。与此同时,宋徽宗又是一道圣旨,朝中官吏人人自危,那些拿着朝廷俸禄不干事的官吏忧心忡忡,那些有着真本事却没有得到重用之人欢呼。
以前圣旨下达至地方需要很久,又需要通过枢密院布,过程繁琐且无奈。赵佶一改从前的风格,此次旨意由他亲自颁布,任何人都不得耽误片刻,故而传达至地方非常迅。
赵佶的旨意下达之日起,大宋国内寒门子弟称赞赵佶的好,就连之前的坏都闭口不谈了。正因为此举,赵佶的声威大大的提升了许多,有任何办事不利的官员无论是谁悉数罢官免职。
废除三舍法的旨意下达,兵部、户部接到圣旨调兵遣将,还征调粮草运送到西北前线,给予宋军大力支持。折可存接到调令,愣了半晌,也没说什么,便启程前往真定府,率领大军做好防范。
至于李纲等人也纷纷启程出,而赵佶的话也原封不动的带给折可存后,他再次震惊了,口呼万岁,心里的石头放了下来。之前,赵佶一直采取怀柔政策,不会轻易动兵。
如今,赵佶亲自下旨,又传达了口谕,意味着只要西夏国、金国逾越雷池半步便可反击,不必畏惧。所为欲则不达,赵佶强势的态度,终于引起金国君主、西夏国主的防备。
此时,赵佶又亲自修书一封送到金国君主面前,阐明自己的立场,也表明自己的心意,金国君主也就任由宋军大肆进攻西夏,夺回失去的城池。西夏国君听闻大宋派遣大军,不以为然,只觉得可笑。
因为在他们看来,大宋眼前腹背受敌,又如何轻易出兵攻打自己,故而毫不在乎,直到李纲等人率领数万大军,兵临城下才恍然大悟,大战一触即。此时,西夏国主立即慌了手脚,审时度势后决定退还夺取的城池,又再次向大宋俯称臣。
历经此事,西夏与大宋并未正面冲突,不过西夏国君见识到宋徽宗的立场,又有金国君主从中周旋,才明白赵佶不像之前那样怯弱了,为今之计唯有暂避锋芒,因此此战还未真正开始,宋军便取得胜利。
大宋百姓上下沸腾了,欢呼雀跃,只是赵佶并没有开心,反而紧锁眉头,道:“如此看来,西夏国主与金国已然结盟,后患无穷啊”
赵构躬身问道:“父皇,为何事烦忧”
“此次大宋派遣大军攻打西夏,朕本想试探一下西夏国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