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81(1 / 2)
在大宋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折氏满门忠烈,对朝廷忠心耿耿,哪怕赵佶昏庸无能,依然坚守西北,决不让外敌踏入中原半步。
正因折氏满门驻守西北边陲,故而甚少入京,非大事不可轻易擅离职守,这也是太祖的圣旨,无人敢违抗。此外,折可存的军队没有文人掌控军队,这也是大宋鲜有的情况。
众人听闻折可存前往真定府、河间府,他本身便是与西夏大军常年作战的将领。横山之战得胜,也与折可存有莫大关系,只是他的不入朝廷,也不贪墨功名利禄,安心驻守西北边陲。
“诸位是否奇怪,为何朕不让折将军留守西北,反而让他前往真定府”宋徽宗赵佶扫视一眼,瞥见众人疑惑不解的眼神,淡淡的说道:“折将军在西北边陲驻守多年,西夏军此番突袭,只怕是毫无顾忌。但是,折将军未曾受到朕的旨意,不敢轻易调兵谴将,而朕此番行为,亦是告诉他可以放手一搏,不必顾虑。”
“李大人,朕让你带句话给折将军:若是西夏军再次卷土重来,突袭大宋城池,不必顾虑,朕准许他有调兵遣将的权力,只许胜不许败,让西夏君主见识大宋的天威。”
李纲恭声回道:“臣遵旨”
“折将军在西北多年,军心早已稳妥,然而真定府、河间府军与延安府军相距不远,唯有让折将军奔赴真定府,以逸待劳,待军心稳定后。若是金国、辽国领兵入侵,可以任由他调兵遣将抵御,不至于束手无策。”
虽然赵佶没有直言,众人也听出赵佶是想折可存熟悉真定府、河间府的军务,在必要的时候直接领兵出战,也就是说赵佶在做防范,以防金国、辽国出兵突袭,可以看出赵佶的目光长远,远非昔日可以比拟。
“即日起,朕让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才是天威浩荡。不论金国、辽国,还是西夏等国,只要敢擅自逾越雷池一步,朕便让他们有来无回。”赵佶掷地有声地说道,淡淡的瞥了一眼众人,“朕知道诸位分主战、主和两派,不论之前如何争斗,即日起全力以赴迎击外敌,若有谁违背朕的旨意,那便是抗旨不尊,一律杀无赦。”
众人恭声回道:“臣领旨”
赵佶不咸不淡的说道:“武举考核已然过去数月之久,接下来便是真正的大事,那便是选举人才。”
“礼部尚书,你且说说”
礼部尚书乃是潘良贵,一张国字脸,正气凛然,目不斜视,躬身回道:“回禀皇上,臣自担任礼部尚书以来,共计选举两千一百三十名进士,进士甲科四百一十人,进士乙科一千一百人,进士丙科六百十九人。”
赵佶再次问道:“如今入朝为官的几何”
潘良贵沉声道:“回禀皇上,入朝为官的只有三百五十七人,甲科、乙科皆有,唯有丙科进士无一例外排除在外。甲科中也有一部分人并未为官,朝中各个官职尚无空缺,只得空闲。”
赵佶皱着眉头道:“为何有如此多的空缺”
潘良贵如实回禀,没有任何隐瞒。北宋科举考试,乃是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内容繁杂,考取的科目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然而考取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挥。
此外,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王安石的和论、策取士。并且,还把称为大经,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明文规定进士考试分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仅考策,限千字以上。另外,至今为止考察官员选拔皆是以王安石的三舍法为主,将太学院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两千人,内舍三百人,上舍1一百人。
若是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可入学,平民百姓子弟则需要考试合格方能进入。不仅仅是太学院,就连地方州县等地都延续这样的方式,故而选举官员时容易留下漏洞,被有心人操纵,这也导致选举官员看重的并非才学,而是背景,这也导致有些官员位置人数过多,有些却是空缺,百姓子弟想要为官都难以做到,官员子弟轻而易举的为官,还有一种方式便是贿赂才行,这也导致朝中进士甚多,然而真正的空缺很少,这一部分便是平民百姓子弟占了大部分。
第三百三十四章 废除三舍法二
“如此说来,三合法对于地方州县取士有弊端”宋徽宗赵佶皱着眉头,沉声道:“大宋文人名扬四海,平民子弟或是官宦子弟皆是大宋子民,理应一视同仁方可,若以势力划分,不以真凭实学,只怕于国不利,于百姓不利。”
潘良贵附和道:“回禀皇上,正是此结果,臣本想过些时日上朝奏禀,三舍法有利有弊。若以京城太学院来说,此法尚且可行,在州县等地则不公甚多,故而臣奏请皇上废除三舍法。”
“废除三舍法”宋徽宗惊讶一声,紧锁眉头,他想要获得更多有才能的人才,势必需要以科举考试选拔,只是徇私舞弊早已常见了,又听闻潘良辰的奏请,赵佶有些纠结。
三舍法乃是王安石变法留存下来的,亦是宋徽宗的父亲神宗支持的产物。若是废除此法,只怕有些人不愿意见到,势必会对赵佶的声誉有影响,这让他有些难以取舍。
汪伯彦躬身说道:“启奏皇上,臣以为三舍法不可废此法乃是元丰变法用来取士的重要方式,亦是先皇大力支持的法度。三舍法层次分明,又分等级,要想仕途顺利,需要一步步的升入,规范了取士途径。”
黄潜善附和道:“臣赞同汪大人所言,三舍法不仅仅为大宋取得有才能的士,更能宣扬大宋国天威。此法乃是首创,更是先皇大力推广的,要是皇上废除,只怕早已习惯的士子又需要重新,对于大宋选举人才有极大的弊端。”
潘良贵冷声道:“二位大人此言差矣臣乃是政和五年进士出身,深知此法度对天下士子的弊端。臣蒙受皇恩,后掌管礼部,渗入调查发现,今时不同往日,必须废除才行。”
“天下寒门子弟甚多,臣亦是平民子弟。若以此法为衡量,只怕朝中空缺官职皆已官宦子弟为主,平民子弟则沦为有名无实,空有进士之名却未做官,此乃滑天下之大稽也。”
“若是朝中官职皆已官员子弟,只怕朝中派系甚多,群臣之间拉帮结派更多天下寒门子弟入朝为官,乃是忠君爱国,为国为民,此乃善举,故而臣以为此法必须废除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