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分节阅读 123

分节阅读 123(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他有些好奇,赵构怎么来自己的府上找自己,一方面是受宠若惊,另外一方面是赵构的行径让他有些摸不透。即使许景衡观察的能力比较薄弱,也在官场上厮混数年之久,深谙人事。

赵构恭敬地说道:“许大人乃是前任监察御史,有些事情你比我懂得多,我来此便是向大人赐教一二。”

许景衡愣住了,他们相见不到半月,总觉得赵构有些不同寻常了,也不想挑明的去说,那样是赵构颜面尽失,还有事身份。不过,赵构从未在乎这些虚的东西,真正在乎的是该如何入手。

“父皇曾经叮嘱过本官,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要多询问许大人。”赵构没有言明,许景衡却听明白了,微微一愣,又听到赵构说道:“许多人是前任监察御史,见多识广,而我需要的便是许大人的建议。”

许景衡呆住了,心里有些狐疑,他不认为宋徽宗会这么说,要真的如此,他也不必从监察御史,沦为副监察御史,专门协助赵构办理案件。不过,赵构如此说了,他也不好推辞,躬身道:“大人有何事询问下官,不妨直言”

当初,赵构信誓旦旦的说又方法,又亲自登门求教,这让他脸上有些尴尬之色,不过想到正经事情,也没有心思顾及这些,道:“这些日子以来,我一直思索着该如何入手虽说监察御史的职责是检查百官,不过也可以明察暗访,搜集证据,不过却没有任何的方向”

许景衡嘴角抽搐着,沉声道:“没有任何方向”

“不错,正是没有方向,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行动,还请许大人不吝赐教一二”

饶是赵构脸皮厚,也是尴尬不已,不过还是说明了此次来意,要真的入手,不是没有方法,不过思前想后,还是先从正途才行,太早暴露自己的势力,只怕适得其反,故而只能前来求教了。

第二百一十五章 任重而道远

许景衡又看了一眼赵构,沉声道:“朝中大臣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之人甚多,非一时半会就能解决。即使处置数人,治标不治本。身为御史台,监察百官日常行为,然人数有限,无法兼之。”

赵构问道:“人数有限”

“御史台监察内外官吏,权限甚广,颇为百官忌惮。”许景衡叹息一声,“虽有重权,却人数较少。御史台是定额制,前唐为十五人,在大宋只有六人,分别监察六部。”

赵构恍然大悟的点点头,他知道许景衡的意思,只有六人,要监察六部,还要监察朝中其他官吏,根本就超出能力范围外。工部、吏部、吏部、户部、刑部、兵部何止百人,六人又如何监察的过来。

“御史台在前唐乃是三品大员,在大宋也不过是七品官吏,职位卑微,却握有重权,共计六人,即监察御史、副监察御史、主簿、侍御史各一人,巡按二人,各尽其职。”

许景衡叹道:“当初,下官还是监察御史时,只有五人。京中六部官吏,御史台无法监察,何况地方官吏呢虽然皇上有意彻查朝中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之人,鞭长莫及也。”

赵构沉默了,寻思道:“虽然知道御史台人数不多,却没想到人数这么少。只有寥寥数人,又如何监察百官,监察六部难怪许大人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非人力有尽,而是位不高权重无处使也。”

许景衡道:“大人可知为何御史台只有六人”

赵构摇摇头,道:“还望许大人赐教”

许景衡道:“当初,御史台乃是开皇二年由检校御史改置,自前唐御史台分为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所属;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所属;三曰察院,监察御史所属。”

“台院有侍御史六人,掌纠察百僚、弹劾不法;审判皇帝特命的案件,并与门下省的给事中、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分直朝堂,受理冤讼,号称小三司。侍御史还有专人分管御史台官署的日常杂务。侍御史在诸御史中地位最高,职权最重。”

“殿院有殿中侍御史九人,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纠察朝会典礼失仪和随驾检举非违等事;察院有监察御史十五人,掌监察地方官吏及尚书省的六部。此乃前唐的御史台。”

“大宋的御史台虽沿袭前唐一些政治,却有很大的不同。自元丰改制後,恢复设立御史台官署,职掌同唐朝,但不设留台,外官不带御史台官衔。也就是说,御史台有名无实。”

“虽然也有三院,却有很大的不同,总计加上也只有六人,只算察院唯有二人,即大人与下官。正因如此,监察御史恐有虚名,虽有实权却不受重视,上有枢密院使,又有尚书等。”

“即使我等监察百官,上述朝廷,奏章便会送往枢密院中。若是有要事,也不能及时上奏朝廷,更别说其它事务了。”

经过许景衡的指点,赵构才明白监察御史也不过是徒有虚名,无真正的实权。如今,大宋奸佞当道,朝中大臣结党营私,要想让监察御史查不到任何情况,很简单,这也是朝中大臣毫无顾忌的原因。

京中官员有监察御史监督,地方官吏却无任何监察官吏,渐渐地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之人甚多,位高权重的官吏随着官职的提升,野心膨胀,又有自己的父皇不理朝政,以致于民风日下,世态炎凉。

当初,赵构想的是改变羸弱的大宋,改变政治。现在,他发现有些事情真的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原以为凭借自己后世的知识,让大宋日益强盛,却发现这就像是远不可及的梦想。

任职枢密院使时,赵构一心想着与蔡京等人斗争,却忘记了其它官吏;率领大军征战宋江、讨伐方腊才见识到民间疾苦,也知道他们为何起义,反叛朝廷。如今,担任监察御史才发现大宋的政治实在是不堪,出乎意料之外,或许比历史上记载的还要。

其中的原因也是剪不断理还乱,赵构能说是自己的父皇责任吗不能,他再怎么说也是赵氏子弟能说大宋历代皇上的不是吗也不能,大宋的政治制度有利有弊,却忽视了人心,位高权重的大官,野心膨胀,中饱私囊,重文抑武之风颇重。

赵构担任监察御史,又从许景衡口中得知,他没有明说有些话也心知肚明,不足为人道也。元丰改制,也就是大宋变法,那次变法后对大宋有很大的帮助,却是昙花一现,无法填补巨大的空缺。

宋徽宗任由局势发展,更改不了,只能顺应潮流,以致于造成今时今日局面。虽有鸿鹄之志,却生不逢时,也可以说是再好的制度仍旧无法限制膨胀的私欲之心。

许景衡目不转睛的看着赵构,郑重其事的说道:“下官毕生的心愿便是彻查朝中贪官污吏,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