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2 / 2)
“现在想来,的确是真知灼见之后,我再派人前去查看,得到的消息果然与他们所说的一般无二。老九留在那里也挺好的,这样的话,朝中一些事情不必烦忧,安心的习武。皇兄,接下来该怎么办”
宋徽宗赵佶沉默了片刻,道:“朝中两派之争又再次死灰复燃,国家稍微好转一些,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按照之前的方法,独断专行,兴许会影响整个人朝纲稳定。接下来,还是依计行事,重新启用新的人物,用他制衡两派之争。”
蔡王赵似沉声问道:“皇兄可有人选”
“朕在百官之中,选择了两人”宋徽宗赵佶气定神闲的说道,“一人是朕以前身边的人童贯,上次蔡京的事情也令他有所收敛,重新启用也没有任何事情;另外一人,则是职位比较低下高俅。”
“高俅”蔡王赵似疑惑的看着赵佶,他知道童贯此人的脾性,唯有高俅一无所知。
宋徽宗赵佶悠然开口道:“高俅此人乖巧,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并且,高俅参与过朝中数次战争,更是朝中新党派绝对的拥护者。”
“此人与蔡京相比,到底如何”蔡王赵似皱着眉头,低声道。
宋徽宗低头沉思,沉声道:“半斤八两”
赵似面无表情,郑重的说道:“蔡京的事情闹得朝中乌烟瘴气,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如果此人与蔡京相似,必定与蔡京所作所为一样。如果是这样的话,不要到时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无法驾驭得了,就像是脱缰的野马,桀骜不驯。”
“此人驾驭得当,利于大宋江山,算得上一个人才;驾驭不当就危及大宋江山,确实是一把双刃剑”
宋徽宗点点头,面色凝重的说道:“此人看似乖巧听话,不喜欢争功,实则如何唯有拥有足够的权势才能知晓”
“老九的心意,朕岂能不知大宋羸弱,文风盛行,就连朕都好文厌武,更别说朝中大臣,半数以上皆是文臣”
“高俅文武齐全,写得一手好文章,又懂些武艺,随军出征过,也算得上是武将”
“朕启用他,便是为了后事提前准备,望朝中大臣不分文武,一心为国无论文臣,或是武将,有利于大宋江山皆可用之,一切当以国事为重”
“希望他们能体会到皇兄的良苦用心”赵似不由得感叹一声,接着说道:“朝中之事,臣弟不愿多言,一切就以皇兄为主,兄为一国之君,理应为国为民”
宋徽宗想起朝中文武大臣,明争暗斗,无奈的叹息一声:“当初,朕以为大宋江山无望了,故而听信于人,又奉行先祖的训言,亦不敢推翻先祖的体制,以至于大宋看似庞大无比,实则摇摇欲坠,一切都是朕之过也”
赵似急忙说道:“皇兄不可有如此念想,还未到那个时候现在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大宋江山更加稳固吗”
宋徽宗苦涩的笑道:“若非朕听之任之,采取怀柔政策,也不至于发展成今日局面要是朕与先皇一样,从根本上改革,继续坚持改革,兴许就好多了”
“有些事情始料未及,只能倾尽一切力量去做好才是”赵似感叹一声,想起赵构之事,接着问道:“皇兄,老九的事情,还需要继续派人跟着吗”
“不用了,就让他留在那里好好的习武”宋徽宗淡然一笑道,“周侗年事已高,可他的武艺尚在,要是一个不好,发现有些反常,就不太好了”
赵似也赞同的点点头,他也觉得赵构安然无恙的抵达汤阴县,又拜在周侗的门下,后面的事情也不必派人守护了
接着,宋徽宗又沉声道:“你将部分人派去观察他们两人,集中力量做这件事才是当务之急现在是重要关头,不能忽视,然后再做决定,选择其一”
赵似面色肃穆的点点头,道:“臣弟遵旨”
于是,蔡王赵似再次消失在黑夜之中,宋徽宗也站起身来,打开窗户,任由微风吹拂在自己的脸上,沉默不语
当初,赵构选择游历天下,寻遍名师,宋徽宗同意后,便命令赵似派人跟随,暗中保护,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消息
宋徽宗低声细语,呢喃一句:“没想到,老九与他相见了,还得到他的赏识;如此看来,老九的必是接替大任之人,这样也好,朕放心了”
赵构不曾知道自己的父皇赵佶对自己会这么重视,也不曾想到自己的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如今的赵构,沉浸在武学的世界里,每日都刻苦习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知不觉光阴如箭,夏去秋来,赵构已长成九岁。他在周侗处已然生活了三年之久。
周侗因材施教,教法精妙,他们五人俱是能文善武。赵构自小博览群书,自身功底仍在,周侗稍加指点便可,尤其是他写的一手毛笔字,就连周侗都忍不住赞赏不已。岳飞等人的书法、武功也都有了长足的长进。虽然王贵等人武功上大有长进,偏偏文才上没有岳飞、赵构那么有潜力,不过也能拿得出手。
一日,正值三月天气,春暖花香,寒冷的冬季悄然而过,一阵阵暖洋洋的微风吹拂而来,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岳飞、赵构等人在院内习文学武,不曾有丝毫的落下;周侗惬意的端坐在椅子上,神情有些乏力,整个人看起来苍老了许多,脸上的皱纹更加深刻了。
“咚咚咚”
一阵敲门声,惹得众人好奇不已,他们常年居住在此地,鲜有人来往,就连各自的家人也从未来到此地。但是,这次居然会有人前来敲门,不禁瞪大着眼睛。汤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