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望族风流 > 分节阅读 35

分节阅读 35(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纪敬暗怒不已,但只能压在心底,还得恭恭敬敬地向周知婧行礼道:“周大人教训的是,学生遵命。”

接下,他重新调整情绪,对李璟和沈康说道:“学生之所以和其他六百九十三名同学一起联名上书请愿,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纪宁不学无术,却为了铜臭办私塾蒙骗钱财,误人子弟。纪宁不学无术是所有人公认的,比如他的现在的秀才功名就是荫袭得来的,不是凭真才实学考取的。他连科举都不敢参加。如此不学无术,却办私塾教人子弟,可见误人子弟深矣”

“其二、纪宁所办的三味书院竟将文字当成他自己的私人货物买卖。他向到三味书院的学子收钱,一个字三十文,十个字两百五十文,一百个字两贯钱。文字乃是古时圣贤传承给所有人的无比宝贵的财富,人人共有,任谁都不能剥夺。纪宁为了铜臭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文字占为己有作买卖,这是对圣贤的极大侮辱。若不严惩,我等读书人有何面目苟存与天地之间”

“其三,纪宁所做所为,人神共愤,败坏了天下士子的名声。子敬不才,愿与六百九十三名同学一起为天下士子请命,将纪宁开除出士林”

纪敬的声音越说越大,语气越来越激昂,仿佛他真的在为天下大义请命。

“开除纪宁这个败类”

“开除纪宁这个败类”

“开除纪宁这个败类”

公堂外旁听的书生按约定地立即激动叫喊起来,聚集在府衙外其他书生听到里面的叫声,立即也按约定地高声叫喊起来。

“啪”李璟拿起惊堂木一拍,威严无比地喝道,“肃静”

被李璟的官威所慑,那些书生被吓得停下来,很快叫喊声全无。

安静后,李璟的目光转落在纪宁身上,问道:“纪宁,你可承认纪敬所说你可有辩解”

第058章 对簿公堂中

“纪宁,你可承认纪敬所说你可有辩解”

却说李璟问纪宁,允许纪宁自辩时,纪府养气院内,纪泽深坐在铺着紫毛貂皮的紫檀雕鹤太师大椅上,靠在椅背上佝偻的老朽身躯半坐半躺,浑浊的眼睛半开半合,人也半睡半醒。

太师椅旁边站着跟随了他多年的老奴,随时等着纪泽醒来伺候。

不知过了多久,纪泽睁开眼睛,完全清醒过来。

老奴立即上前一步,伸手小心地扶纪泽坐好,然后端过一杯水温刚好合适的香茗送到纪泽面前。

纪泽接过茶,喝了一口解渴,然后问道:“什么时辰了”

“刚刚进入巳时。”老奴答道,接着劝道,“您还是再睡一会儿吧,那边的结果一时半会不能出来。”

老奴指的是府衙公开受理纪敬上书请愿革去纪宁的功名之事。

“嗯。”纪泽应了一声,精力不济的他重新靠到椅背上,合上眼睛,准备再闭目养神一阵。

然而,他刚闭上眼,突然有一事如一道闪电划过他的脑海,令他猛地睁开眼睛,霍地坐直起来。

旁边的老奴被吓得一跳。

“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了,”纪泽喃喃自语道,“那天我遗忘的事竟是那事可惜太迟了。木已成舟,唯有”

老奴正想问是什么事时,纪泽突然转头看向他,目光少有的清明。

“立即把大管家叫来”纪泽的声音不容质疑地说道,隐隐带着铁血的味道。

老奴神色一禀,不敢问原因,应了一声,立即快步走出厅堂去找纪府大管家。

由于纪敬上书请愿革去纪宁功名之事,纪府大管家一直待命着,所以很快地,纪府大管家就随老奴快步走进来。

纪泽也不等纪府大管家行礼问安,直接严声说道:“王忠,传我命令:纪府子弟纪敬罔顾纪府严禁同族相残之厉禁,屡次陷害族弟纪宁,我纪泽以族长宗主身份下令,立即将纪敬从纪氏族谱除名纪敬终身不得再踏入纪府半步凡我纪氏子弟,严禁资助纪敬分毫,违者同罪”

纪府大管家突然听到这个命令,愣了半天没回过神来,以为自己听错了。

要知道纪敬上书请愿的事,纪泽虽不出面,但是纪府的人虽不知道是纪泽默认,甚至暗中支持的。现在纪泽突然因为这事对纪敬做出最严厉的惩罚。

老奴同样是瞪大了眼睛。

见纪府大管家愣在原地半天不反应过来,纪泽不由斥道:“还愣着干嘛立即向整个纪府传我命令,让所有人知道,包括纪府之外”

“诺”纪府大管家回过神,在纪泽冰冷无情的目光下,不禁打了一个哆嗦,来不及行礼,立即快步退出厅堂,传达纪泽把纪敬开除出纪府的命令。

府衙,公堂之内。

“回大人,学生永宁不敢苟同纪敬对我的指控”

只见纪宁拱手对李璟行礼,斩钉断铁、铿锵有声地道。

李璟说道:“既然你不承认,说出你的理由。”

“诺。”

纪宁挺直腰,朗声说道:“其一,学生虽才疏学浅,但绝无行蒙骗钱财、误人子弟之事”

“学子进入我三味书院求学,学生尽心尽力教他们识字写字,他们入学虽短,但都学会了相应的文字,能认会读会写,哪里蒙骗钱财了相反,三味书院内所有学生都获得学生免束脩上课。”

“大人可以让三味书院的学子们到公堂上询问。他们就在府衙外。”

李璟微点头,下令道:“传三味书院的学子上堂。”

立即有官差得令出去找三味书院的学子。

“纪宁,你无学不术误人子弟,难道我们冤枉你了”纪敬冷哼道。

纪宁看都不看纪敬一眼,他对李璟拱手说道:“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昔日,夫子周游列国传道,偶遇七岁小儿项橐,交谈之下,发现自己有不及项橐之处,遂拜项橐为师。项橐不过是七岁小孩,纵然聪明绝顶,难道他的学识和道德比当时已是知天命的夫子还高只怕未必。”

“可见,求学之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人可为师,人人皆为弟子。”

纪宁说道这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