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17(1 / 2)
到机密的事不能多说。
魏参赞话锋一转:“晓蕾同志,虽然初次见面,但你的情况我知道得还不少,女强人啊,见过大世面,英语非常流利,馆里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我就算现在不提,等到了馆里陈大使也会问,有没有兴趣到领事部帮忙”
“魏参赞,我能帮上忙吗”李晓蕾虽然不想闲着,但在使馆工作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她不是外交官,连她丈夫都不是专业的外交官,不了解这些很正常。
魏参赞和姜参赞对视了一眼,微笑着解释道:“晓蕾同志,你赶上好时代,可以随韩参赞一起驻外。在驻外人员家庭生活这一问题上,新中国初建我们学习苏联,当时外交官是可以带夫人同行出国的。但由于经济困难,很快取消了这个福利,驻外人员只能别离家人,独自踏上驻外的路程。
我第一次出国时是去驻欧洲的一个使馆做随员,七年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外,孩子交给妻子照顾,两三年才能回去一趟。馆内其他同志都一样,所以其他国家的外交官都称我们中国大使馆为公使馆,全是男的,像个和尚庙。”
“现在带家属的也不多。”姜参赞是过来人,忍不住插了一句。
魏参赞点点头,接着道:“后来政策稍微有点放宽,一等秘书以上职位的可以考虑带夫人。但带夫人的还是少数,一是孩子没人照顾,二是如果出国,夫人自己在国内的工作就得丢掉,出国几年回国还能找到工作吗所以只有退了休、孩子已经成年的夫人才愿意跟丈夫出国,像你这么年轻大多不愿意。”
“魏参赞,这么说我们使馆的家属不多”
“不多。”
魏参赞看看韩博,目光又转移到李晓蕾身上:“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政策也放开了,外交官出国都可以带上夫人。因为工作、孩子等原因,尽管有政策,但愿意一起出国的还是很少。
出国的有两种情况,一是编制内,一是编制外。
如果是编制内,在外交部工作的,会根据个人的专业确定在使馆内的工作。比如我们陈大使的夫人也是在外交部工作,随陈大使上任,陈夫人就被任命为一等秘书。还有一些精通外语的夫人,部里根据实际情况会给个临时编制,但工资不是很高。”
“工资倒没问题,只是这符不符合规定”李晓蕾真不想闲着,回头看看丈夫,欲言又止。
“符合规定,晓蕾同志,别看我们使馆不小,政治处、武官处、商参处、文化处、科技处、教育处、领事部全有,各管一摊,各司其职。但在南非的中国公民多,两国之间的交往多,工作量水涨船高,同志们常常身兼数职,人人都要学会拳打脚踢。
人手最紧张的时候,随任家属要要上阵,有的当出纳员,有的管仓库,反正每个人都有事做。像这次遇到首长来访,馆内男女老少全上阵,人手还是不够,甚至要向邻近的使领馆求援。”
有事干总比没事干好,况且她本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韩博微微点点头,李晓蕾心领神会,嫣然笑道:“好吧,我试试,工资不工资无所谓,主要是有点事干。”
“肯定没问题的,说句心里话,让你去领事部帮忙真是大材小用。”
说说笑笑,新馆工地到了,周围环境果然不错。
上任要紧,没时间参观,跟中成集团的同胞握手道别,跟车去大使馆。
新馆正在建设,现在的馆舍是一栋跟旅馆似的旧楼,门前立着旗杆,旗杆上飘扬着五星红旗,楼上挂着一个大大的国徽。
追逃追赃期间没少请求驻外使馆协助,韩博并没有对此感到意外,因为这极具中国驻外使馆的特色,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驻外使领馆都是采取生活和办公集中在同一地点的做法,使用大楼就比较方便,所以相当多的中国驻外使馆都购买大楼特别是旅馆大楼来作为中国使馆的馆舍。
布局也大同小异,大致可以分为办公区、机要区、活动区、生活区几个部分。
办公区是使馆的主要办公地点,有作为使馆门面的传达室,有各个处的办公室。机要区是使馆的机要通讯设备所在地、译电室,以及机要文件、物资存放地,那是核心机密所在之处,也是使馆神经中枢,是各国使馆保卫最为严密的地方,作为警务联络官韩博不能随便进去。
活动区对外开展活动的地方,包括会客室、宴会厅和多功能厅。
多功能厅可以用来放电影,或举行大型餐会、舞会和各种招待会,举办小型展览等。与之相应的还有工作间、厨房、放映室等辅助用房。
在所有处室中,警务联络组绝对是最小的。
总共两个人,只需要一间办公室。
宿舍在楼上,跟宾馆的标准间差不多,空调、彩电等电器设备一应俱全,小虽然小了点,居住条件还是不错的。
在刘三秘帮助下安顿完,上上下下转了一圈,挨个拜访馆内的各处室参赞、一秘、二秘、三秘、随员及几个在各处室“打杂”的随任夫人,一个下午就这么不知不觉过去了。
换作平时有参赞到馆,会举行一个小型的欢迎仪式。
但现在不是平时,为迎接首长的到来,上上下下忙得焦头烂额,直到吃完晚饭准备在院子里转转时,陈大使、杨公使才办事回来了。
“韩博同志,欢迎欢迎。”
“李晓蕾同志吧,不好意思,按惯例要热烈欢迎一下的,结果有一大堆事。”
到了使馆,大使和公使便是顶头上司,韩博立正敬礼,态度严肃又不失恭敬。二位领导温文儒雅,为人和气,握完手直接把二人请到一楼的一间接待室。
这是一个新单位,而且不是一般的新单位。
韩博在国内充满自信,但在这儿却觉得自己像个小学生,多多少少有那么点拘束。李晓蕾同样有点不自在,只能坐在一边笑而不语。
陈大使亲自给二人倒水,杨公使发生韩博不抽烟,很绅士的走到窗边抽。
“韩博同志,晓蕾同志,别这么拘束,到使馆就跟到了家一样,其实使馆就一个由五湖四海的各路人士组成的临时家庭,家庭成员包括我和杨公使这样的职业外交官,包括国家机关公务员、部队军官甚至钓鱼台国宾馆的厨师,大家在这里结识,将来又会在这里分手”
领导拉家常般地谈笑风生,一点架子没有,给人的感觉跟电视新闻里西装革履、登堂入室、异常严肃的大使公使完全对不上号,更没有那些礼宾、拜会、约见、照会、交涉、抗议等专业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