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锦衣王侯 > 第九百七十九章振聋发聩(中)

第九百七十九章振聋发聩(中)(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谈放鹤微微一笑,忽然开口道:“大都督,话不是这么说的,当年废开中法,就是因为开中法一实行,盐商都活不下去。这个法已经废了三十几年,你现在又告诉大家,要恢复开中了,人怎么受的了。到了那时候,要么是盐商罢支,要么就是盐价飞涨。不管走到哪一步,都是杨记要出来接收,最后还是会一口吞下去。学生并不是说大都督这样做有什么问题,只是想替那些商人说一句,他们不容易。做人做事,总是留一条路走,您觉得呢”

他能在杨廷和身边做幕僚,谋略很是了得,杨承祖所想的后招,基本都被他计算出来。只是算出来是一回事,能否化解就是另一回事,官商一体的威力在于身份随时可以互换,他和杨廷和在家中推演了几次,最后还是要承认。如果杨记铁了心下场,盐商们用正规的手段,恐怕很难起到阻击的作用。

杨廷和咳嗽一声“大都督,朝廷里很多读书人都觉得,我们读的是圣贤书,讲的是道理,告诉人圣人之道就够了,商贾的事不该参与。可是老夫不这么想,这个天下,终究是有商人才能繁荣起来,商道繁荣,四民才能兴旺。如今百姓安居乐业,朝廷藏富于民,才是江山兴旺之道。大都督的用意,似乎想要藏富于国,民穷国富,这条路,老朽是不会认同的。”

君子相交以道,两人同殿称臣,立场不同是寻常的事,官场中人,也不至于真为立场分歧就视对方如仇敌。杨廷和拿出长辈的架势,细心的讲解

“朝廷派到河南总督河道的官员,修筑堤坝时拒绝使用杨记提供的材料,后来就被锦衣卫锁拿进京,现在人还下落不明。三法司找你们要了几次人,都被顶了回去。有杨记的管事在淮北支盐,明明在他们面前,有一些商人拿引等盐已经等了三年还是支不到,可是杨记的人一到,立刻就支到了盐,后来又在两淮盐道衙门外面收盐引,每引只肯给人一半的银子低价收购。不肯卖的,就支不到盐。这些手段,我不是说出自大都督授意,但是当一个商号官商一体之后,就算你想与人为善,下面的人,也会觉得自己了不起,然后主动去欺负人。老夫虽然不是商人,但好歹也知道一件事,生意,不是这么个做法。”

“元翁,您还少说了几样,山西有人把田抵给了杨记,可是等杨记真去收田时,又命令佃户围攻杨记的人。随后,杨记就请军卫出面,同时出动的还有新军。杨记一个戏班子到地方上去演戏,被一群流民袭击,几个女人受辱,后来,被锦衣卫摸到了他们的巢穴,那一次,我们砍掉了上百颗人头,并不比杀倭寇砍的少。”

杨承祖无意推脱责任,相反,倒是义正词严“不用杨记的料不是问题,但是他们用的材料,比杨记提供的材料要贵,也没有杨记的材料质量好。我的人查过了,是因为那位主事的官员,拿了商人的好处,就把万岁的差事当了生意做,锦衣卫就只好拿他进京,好生和他讲讲道理了。盐的事,阻止那些商人支盐的,是以上千万白银为窝本的纲商,并不是杨记,杨记到扬州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坏了纲商对盐道的独占。两淮的官盐私盐,都是八大纲商为首领,一方面是百姓吃的盐贵,另一方面,却是朝廷收不到盐税,这样的事,不公平。杨记这次,就要还他们一个公平。也给那些盐商长个记性,让他们明白,赚了钱是要交税的,不肯交税的人,就别想发财。”

杨廷和微微一笑“大都督,老夫觉得,按杨记的风格,并不只是盐商别想发财,而是天下的商人,都很难发财。”

“元翁,您这话只算对了一半,按下官的想法是,大明朝不管山川湖泊,土地矿产,凡是可以赚钱的行业,都要有朝廷插一手。朝廷不方便出的面,杨记来出,朝廷不方便做的事,杨记来做。您方才说藏富于民,我倒是认为,应该藏富于国,谁要是比万岁的日子过的舒坦,我就去恶心他,拿走他的钱。ian: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