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6(2 / 2)
木已成舟,苏辰不接受也得接受,他并没有矫情,而是利用英雄楼的班底组建另外一个对内的情报机构,名为玄镜司,取义明镜高悬,为的就是将来防止属下之人内外勾结,出卖他的情况发生。
英雄楼的势力很大,尽管刺刀已经具备了规模,可是英雄楼也不遑多让,刺刀是对外的,玄镜司是对内的,史阿只对他一个人负责,别人都不会知道这个情报系统的存在。
玄镜司今后的工作重心肯定是在北方,于是苏辰对史阿吩咐道:“师兄,你把英雄楼的主要力量逐渐迁移到涿郡,洛阳很快就会乱成一锅粥,为了避免损失,英雄楼早点离开洛阳为好。”
“至于其它州郡的势力,暂时也归属玄镜司,负责打探各州各郡的情报,一并由你负责。”
“主公放下,既然师父把英雄楼交给你,今后你的命令就是师父的命令,师兄我一定遵从。”
“嗯,你先去忙吧,我再和师尊说说话”
董卓得到吕布之后,心里的野心,越来越大,这一日,他召集满朝公卿大臣去显阳苑议事,太傅袁隗与百官尽皆到场,苏辰袁绍等人也不例外。
董卓设下酒宴,会集公卿,令吕布将甲士千余,侍卫左右,酒行数巡,董卓按剑说道:“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庙吾将依伊尹、霍光故事,废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有不从者斩”
群臣惶恐,没有任何人附和,满座落针可闻。
袁绍挺身说道:“今上即位未几,并无失德汝欲废嫡立庶,非反而何”
董卓大怒,说道:“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袁绍亦拔剑对峙:“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袁绍说罢看向苏辰,苏辰早就和董卓达成了协议,不敢与之对视,袁绍心下失望,对苏辰颇为不满。
酒是好酒,宴无好宴,袁绍怒斥而去,离开显阳苑之后,袁绍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当即进宫,对刘辨说道:“陛下,董卓方才召集百官,提议要废掉陛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百官多数被董卓收买,剩下的畏惧董卓,不敢仗义执言,臣欲辞官,还望陛下保重。”
“这该如何是好”刘辩一听,立即方寸大乱,语带悲戚,说道:“董卓不过一卫尉,满座公顷何以不敢仗义执言,如果朕被废掉,董卓必不会饶我性命。”
“皆因董卓在洛阳兵锋正盛,微臣不敢与之争锋。”袁绍进而说道:“陛下还记得当初大将军召外兵勤王之事”
“自然记得若非”提起当初的事情,刘辨还有些惊魂未定。
袁绍可没给他时间感伤,立即说道:“陛下,臣欲行大将军之事,召外兵勤王,今日董卓在洛阳兵多将广,臣希望陛下赐臣一道圣旨,让臣去州郡募兵,届时便能对抗董卓,臣有大军在外,相信董卓也不敢随意废立陛下。”
“就依将军所言”
于是,在袁绍画下大饼的情况下,刘辨当即封袁绍为骠骑将军,冀州牧,召外兵勤王。
袁绍得了圣旨,欣喜若狂,星夜召集西园八校尉中的淳于琼等人,带着愿意跟随他走的士兵离开了洛阳,往冀州而去。
苏辰虽然是城门校尉,但是守城的官兵多数和袁家有旧,这也是因为当初他向袁绍说明城门校尉的重要性后,袁绍留下了一记暗手,为的就是给自己找一条退路。
当得知袁绍星夜带兵离开洛阳时,苏辰又骂又恨,没想到袁绍这么不讲义气,直接逃了,剩下他一个人和董卓周旋。
随即他询问徐晃和太史慈抢运物资的情况,徐晃告诉他,城东宫苑的书籍,兵器,金银珠宝已经全都运送出了洛阳城,派大军押送上路了。
至于太仓的粮食,太史慈这些日子搬运了三成,有两成都已经陆续运送出城。
苏辰让太史慈停止搬运太仓的粮食,赶紧整顿兵马,随时做好撤出洛阳城的准备。
太史慈以令行事。
苏辰深深知道董卓的尿性,袁绍这一走,他就成了众矢之的,未免董卓翻脸,他当即就要卷铺盖滚蛋。
就在他前往英雄楼的路上,黄门侍郎荀攸突半路截住了他,告诉他太后有请。
太后有请
他弄不明白太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按理说传旨这种事情应该是宦官做的,不过现在宫中宦官大部分都被杀了,要不是荀攸亲自传信,他都会怀疑是不是董卓派来的人。
原来刘辨写下圣旨给了袁绍之后,立即去向何太后说明情况,如今何太后孤立无援,两个哥哥都死了,剩下他们孤儿寡母困居深宫,朝堂之事也尽数被世家把控。
何太后听了刘辨的话,也是惊魂未定,他知道,一旦董卓的谋划成功,那他孤儿寡母就只有死路一条,危难之际,他想起了当初救下她的苏辰,所以才派荀攸前来寻找他进攻商议。
趁着这个机会,苏辰也开始忽悠荀攸,说道:“公达,你之才能屈居一个黄门侍郎实在是太委屈了,如今洛阳城就快变成董卓的地盘了,本初兄星夜离开洛阳,只怕明天这洛阳城就要变天了,不知公达有何打算”
“哎”说道陛下的处境,荀攸也有些悲哀,“这都是大将军种下的苦果,如今朝堂局势,波谲云诡,原来是袁将军,苏将军和董卓三足鼎立,如今袁将军这一走,只怕平衡瞬间就要被打破,陛下又要遭难了。”
“是啊”苏辰也有些赞同地说道:“董卓一旦掌控了朝堂大权,势必会行废立之事,到时候就没有人能够阻拦他了,本初兄想要召外兵勤王,也未尝不是一条出路,公达,你身负大才,不知可愿去本侯治下的幽州做客”
“苏将军也要离开吗”荀攸惊讶地问道。
“不得不走,我若不走,势必会被董卓吞并,就像他当初吞并丁建阳一样,我若回到幽州,届时可与本初兄一起起兵勤王,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起兵勤王”荀攸听到这四个字,没有说话,心中则是想到:勤王之后只怕就是诸侯并起了,这大汉四百年江山,未曾想走到了今日这一部,我也是时候该为家族考虑了。
他和荀堪以及族叔荀彧乃是荀家未来的中流砥柱,以前私底下也不是没有探讨过天下大势,荀彧一心忠于汉室,可汉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