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5(2 / 2)
“你们只知道中国是个好名字,却不知,仅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所经历的人类之多,就有六千四百多种;不单是苍颉造字,书法已经有六十四种;此处属于华藏世界庄严海,人类又以中央而自居,故以中华作为国名的,先后已经有十六个大国、五百个中国、十万多个小国。”
地上的人们听着,全都目瞪口呆。
他停了一下,继续说道:“此处一切生活都要依靠科技,却不知天宫与佛土,想穿衣衣服就到,想吃饭美食立即现前。你们只知此地金银财宝,稀缺难有;却不知,十方佛土,大地都是由种种珍宝构成。你们只知道人类的身体,必是由男女的精血而合;却不知可以投生于莲胎,生于上等妙香洁净的莲花之中”
“你们只知道人为万物之灵,可与天地并列;却不知人类,不过是六道中的一道,四生中的一生,十法界中的一法界。坐井观天,永远只能像泥鳅一样,在方寸之地食泥为乐,又怎知苍龙跃于大海,碧波万倾;或者像麻雀一样,只知为几粒谷麦纷争,又哪知昆鹏展翅九万里;而凤凰鸣唱,可以声闻于九天。”
下面的人静默无声,一时之间,还不能消化这么多信息,全都怔怔出神。
苏原想不到王漠学识如此渊博,不由得对他的看法大为改观。
过了很久,竹诗韵问:“请问王大师,人类社会真的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最后都归结于共产主义吗”
“世界大同,这是必然的趋势。”王漠说,“其实每一次的轮回,都是大同小异,但很多时候又各有不同。”
“请问王大师,今后世界的局势将会如何演变”首长恭敬地问道。
王漠说:“天机莫测,一切只能顺其自然阴阳调和之谓道,无终无始运无穷,终者自终气数尽,始者自始通轮回。”
“这是推背图上所说的”另一位首长说。
王漠说:“大致就是如此,人只能尽力而已,一切都在定数之中”
苏原问:“可是时空已经被我们弄乱,定数还能不乱吗”
“为什么会乱我们为什么会来这里这也是定数啊”
苏原心里一亮,好像是挺有道理啊
下面的人又陷入沉思之中。
王漠问苏原:“元神出窍,你会不会”
“不会”苏原回答。
“很简单的”王漠用手一指苏原的脑袋。
苏原头脑里忽然多出一些心法,他仔细看一遍,马上就明白。
苏原降落到地上,盘着双脚在沙漠里坐下。运起全身的真气向丹田汇聚,精纯的真气将五脏真气聚为一股浩然之气,经中脉向脑腔冲去。
只是一瞬间,尤如晴空霹雳,头顶上银波翻滚,金针并射;又似紫焰升腾,赤光乍现紧接着着“哗啦”一声,一道金光从天门中射出,小苏原跃上高空,自由遨游于蓝天白云之间。
王漠将分身一抛,拉着小苏原化作一道光线,快速消失。
沙漠城市里的许多人,只看到金光飞逝,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许多人都跑到沙漠里,来寻找苏原和王漠。
等到人们找到苏原时,他正坐在地上,当然那只是苏原的前世。
竹诗韵大叫着:“苏原苏原”
那个苏原还没转醒过来,被竹诗韵摇晃半天,他慢慢睁开眼睛,呆头呆脑地问:“发生了什么事啊我不是在上高中吗怎么来到沙漠里你你是谁啊”
“我是竹诗韵啊”
“竹诗韵是谁啊”
“你”竹诗韵温柔地说,“你是不是太累了,回家好好休息吧”
“回家好啊”他以为是在做梦。
竹诗韵扶着苏原往家里走去,其它的人还在找王漠,但是什么线索也没有。
强烈推荐大家看吉诺弯刀
这本书已经有一百多万字,写得非常非常的好;加之思想剖晰,意境哲理方面,令读者受益,绝对值得欣赏。
笔力深厚、结构严谨、视野开阔、思路新颖;
文字精炼、语句优美、舒张有度、情节感人。
以历史为背景,采用事业与感情为双主线,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加以刻画、抒情、假借、转承,拓展延伸既是青春热血、金戈铁马、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史诗;
又是英雄儿女、缠绵婉转、乐观豁达、感人励志的岁月颂歌。
采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视角独特,表达清晰,直达心灵深处;
加以第二人称的和谐处理,交相辉映,平实直白,读之恍然进入故事之中。
感情与理智,回忆与现实,穿越与守望,梦想与轮回,
行文如水、缓缓呈现、如泣如歌、如诗如画。
初看时,感觉稍稍有点西方的语调,蒙古的意境;后来又有武功宗门,家国爱恨情仇;再后来又是王朝宫廷、军事谋略等等。
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偶尔看上几章,后期又有新世界,新地图场景,新故事等等。希望书中的“我”与“你”能有更好的梦想与未来
又如作者所言:为什么坚持写作
是在寂寞之中远离喧嚣;
如果不求名利、知音,则无寂寞可言。
如果,不为这些,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写作
作者如是说:
一是缅怀,在虚拟世界里老友故交相会,以另一种方式共同生活;
二是洗心,人人都知道洗澡,却不知洗心;噫奇怪
最后提到饶益众生,于读者有益;如不能,也知足感恩
总之写作是心灵之旅
第320章 突破梦境
尘网迷茫事正奇,神仙流落得归迟。
一身独在繁华里,几世韶光空若离。
玉聊素手无凭据,依灵丽凤费幽思。
秃笔书怀难尽墨,闲文白字未相宜。
苏原和神魔王,回到光明星系,向着最上层的大梵天飞去。
妙音正在那里等着他们。
“恭喜你们,终于回家了”
“妙音,你好”见到妙音,苏原十分高兴。
王漠说:“可是我却失去很多记忆,这可有点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