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2(2 / 2)
“我来了,就会帮着你。但你也要为我争面子。做人做事,都要靠谱才行。想财可以,把生意做大,我也扶持。就是不能再做这种伤德的事情。知道吗”
“定,定。我就是不赚钱,也不能丢你的面子的。”张跃进是久旱逢甘露。好不容易碰上了这么个贵人,这么个能让自己从众人鄙夷的目光中重新掘起的活菩萨。当然是如同溺水的人般,要死死地抱住况群的大腿不放。这个时候,不论况群提什么要求,他都会点头不迭的。
况群与张跃进起交谈了好久。番唏嘘之后,两个人总算是弄清了对方目前的基本状况,各有番感慨在心头。
交谈结束以后,况群反常态地改变了不在企业用餐的习惯。算是帮着张跃进造势吧。让大家以后不要再对张老板进行打压。
据张跃进的本家侄子二狗子后来透露,两人密谈时,况群就表了态,说是无论多大的难事,我给你罩着。是真是假,只能是姑妄听之。
袁主任很不理解,为什么洁身自好有着广阔前程的况县长,会认识这么个臭不可闻的人但他是个长期在领导身边工作的人,当然知道什么能问,什么不能问。他不但没有问,而且还主动地和张跃进攀起了交情。
第九十三章 大款发家一
况群在宁北力挺张跃进的事,很快就传回了市区。〔〔 。”
“老厂长退休后,张跃进转了狗屎运。他依仗着和新厂长有点转弯抹角的亲戚关系,又送了点礼,工作很快就得到了调整。礼品固然重要,主要原因还是新厂长看他能说会道的,就让他当了供销员。
这下子来,那可真的是龙归大海,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他双嘴唇上下乱飞,说得是天上有,地上无。常常说得协作单位的供销员眼睛直瞪。忽悠的结果是明显的,他先后为厂里拉回来了好几张订单。这也成了新厂长慧眼识人才的最好说明。”
“是吗真能这样坚持下去,倒也算得是个人才。啧,就怕不能持久。”龙若海插了句嘴。依着他对人性的了解,说出了自己的推论。
“大哥,你说得太对了。时间长,张跃进的狐狸尾巴就拉了出来。改革开放开始以后,宁北农村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而起。皮革行业投资少,技术门槛儿低,当然进入了批吃螃蟹农民的视线。
办厂容易,将家中房屋清理下,凑上笔钱,再喊上几个街坊邻居,就算上了马。有了钱,有了人,有了厂房,关键缺少的就是销路。那时的市场经济,还很不正规。乡镇企业,必须要靠国有企业的订单才能生存。
这种不健全的经济体制,就为张跃进这种蛀虫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他和同厂的几个供销员沆瀣气,上下其手,钻起了管理上的漏洞。
利润大生产难度小技术要求低的订单,拿到就转手卖给乡镇企业。利润小甚至于亏本生产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订单就交给厂里。”
“这是个混蛋。有了这种人,企业想不倒都难。”龙若海有点义愤填膺地说道。
“是呵。好端端的家国营企业,就这样被他们搞垮了台。但张跃进也成了宁北县第批万元户中的员。别人下岗是两眼汪汪,泪流满面,他则是若无其事的给自己买了幢四合院享起了清福。
东南沿海出现走私风潮的时候,张跃进又动了凡心。重新出山跑了几趟,现来钱确实是很快,只恨自己本钱太小,不了大财。他眼睁睁的看着别人财,大把大把的钱往家撸,心里头的那个急呵,真的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
只要手上能有笔流动资金做本钱,张跃进敢于保证,百儿十万完全是有可能的,三五百万也不是梦想。狗急跳墙,人急有智。阵苦思冥想之后,还真的让他给琢磨出条道儿来了。”
“你这说,我倒是有点儿想了起来。他是不是让自己表哥坐牢的那个张老板”说到这时,龙若海想到了在宁北侦查信用社杀人案时,小诸葛总是在自己耳边说起的邓大安悲剧。
“怎么会不是哩记得邓大安被捕的当天晚上,我就给你说了这件事的哩。”小诸葛听到龙若海的插话,拍大腿,说得更加的来劲。
“张跃进有个姨表兄叫邓大安,在县机床厂当厂长。那可是宁北屈指的大企业。表兄对他并不感冒,常常用这个表弟的劣迹,来教育厂里的供销员,让大家不要见利忘义。
也许是张跃进这个反面典型的作用,还有可能是机床的技术门槛儿高,在机床厂这块金土地上,就硬是没有生倒卖合同的事。
但也由于邓大安将张跃进当反面教员的事,再加上他自己本来就是个无事不登门的性格,姨弟兄之间愈生疏了许多,基本上就不走动。偶尔在路上碰到了以后,也是能避则避,尽量不打照面。
要想搞到周转资金,在张跃进所有的关系户中,能有这个能力的人只有邓大安,能找得到的人也只有邓大安。偏偏这个邓大安,又是最瞧不起他的人。”
“这种人肯定会有办法的。什么人都不怕,就怕不要脸的人。”龙若海想到了吴晓军,深有感触地表了自己的感想。
“是呵。你说得点也不错。张跃进就是个不要脸的人。他知道,如果直接找上门去,肯定会碰上鼻子灰。想来想去,他还是厚着脸皮到了邓大安家。不过他去的时间是有讲究的,是拣在表哥表嫂都去上班以后才去的邓大安家。
张跃进手上拎了两包县糕点厂产的糕点,进门就姨妈姨妈的喊个不停,让邓大安的妈妈来不及的连声应答。说是专门来看姨妈,并且带来才出炉的绿豆糕。
张跃进哄老人的方法那真的是很绝,会儿回忆童年的往事,念叨着姨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会儿诉说生活的艰辛,自己很早就没有母亲的痛苦。
说得老人家会儿笑,会儿抹眼泪。邓大安的妈妈,只有姐妹二人。妹妹因为身体的原因,加上唯的儿子又不听话,不学好,去世得比较早。人老了,最是念旧。
老人家退休在家,儿子媳妇有本领,还又孝敬,生活过得乐滋滋的。只是因为没有什么亲戚,平时也没有什么地方能走动,多少总是感觉到有点寂寞。好不容易看到娘家侄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