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大明风月 > 分节阅读 201

分节阅读 201(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仙娥已有玄霜约,便好骑鲸上九霄。

她一诵完,众皆叫好。

张、冯二人几乎是齐声赞道:“此词甚好太后所选诗词,均如女子情怀,别有情致”

朱翊钧此时也续了一句:“对对对尤其是这最后一句,仙娥有约,骑上九霄,真是有意境,母后就如这仙娥一般啊。”

“哈哈哈”现场笑作一气,着实热闹非凡。

朱翊钧眼见三人的目光又转向了自己,知道要坏,自己已是山穷水尽、黔驴技穷,哪里还有半句咏桂咏菊的诗在

怎么办他求饶的目光望向了张居正。

张居正一笑,顿时会意,站起身来替皇帝打圆场:“刚才这两轮都是皇上先起头,微臣不才,这轮就由我先开始吧。”

只见他缓缓向前一步,诵出一首词。

鹊桥仙。南宋。管鉴。

东皋圃隐,木犀开后,香遍江东十里。

因香招我渡江来,悄不记、重阳青蕊。

人生行乐,宦游佳处,闲健莫辞清醉。

不寒不暖不阴晴,正是好登临天气。

朱翊钧慢慢发现自己有些学会听诗品诗了,张居正诵的这首诗,他不光大致听懂了,还听出了很多官宦士子出游的书生意气。

让先生替自己打圆场,自己当然也应该多说几句才是,那就胡乱点评吧。

“此词甚好木犀为桂,因香而渡江,又记重阳青蕊,暗含菊美,先生今天已经有两首诗词中尽含桂、菊双花,实是难得啊”

李太后主动鼓掌:“嗯我儿聪慧,为太傅此词点评甚佳,既如此,老身也来诵一首南北宋之交之词吧。”

三人鼓掌间,李太后轻启樱唇,诵出一首词来。

这首词一起首,就让人赞不绝口。

步蟾宫。南宋。杨无咎。

桂花馥郁清无寐。

觉身在,广寒宫里。

忆吾家,妃子旧游,

瑞龙脑,暗藏叶底。

不堪午夜西风起。

更飐飐,万丝斜坠。

向晓来,却是给孤园,

乍惊见,黄金布地。

张、冯二人是行家,很快听出了这首词的深义。

本来这首诗在一般仕子佳人读起来,有些感伤,但是契合李太后的身份,却是别有情趣。

一般人将此词比作感受广寒宫中,思嫦娥之过往,怀伤感之故情,所以“忆吾家,妃子旧游”一句和“向晓来,却是给孤园”一句,较为感伤。

可是经李太后的口读出来,就完全不一样。她原来就是妃子,因此“忆吾家,妃子旧游”一句,说的是她自己,这只是一番感叹,或者是对原来经历的怀念而已。

至于“向晓来,却是给孤园”,既不是给“后羿”之园,亦不是给“孤独”之园,而是她成为太后以后自己可以称之为“孤家”,也即是给她自己。

因而,由她将此诗诵将出来,既是情真意切之怀念,亦是理想现实之体验,再好不过

“好”众人鼓掌,纷纷跟着诵念最后这句经典之词,“乍惊见,黄金布地”。

现场的气氛又推向热潮。

不过,热烈之后,略显落寞。接下来,就只剩下皇帝和冯保了。

冯保当然知道不能抢皇上的风头,所以看了皇帝一眼,发现他在兀自深思,想来还在搜索诗句,只能自告奋勇先来,为皇上争取一些时间。

只见他一清嗓子,说了一句:“接下来由老臣来吧,皇上所念诗词富有深义,正好殿后”

说完,他示意音乐放缓,轻诵了一首词。

金钱子。宋代。无名氏。

朱翊钧当时听着就惊异了一下,竟然还有无名氏想来这是写了好作品不愿意留名,亦或是怕被人知晓真实姓名,隐去了真名,索性叫做无名氏吧。

冯保轻轻一顿,将全词一一诵完。

昨夜金风,黄叶乱飘阶下。

听窗前,芭蕉雨打。

触处池塘,睹风荷凋谢。

景色凄凉,总闲却,舞台歌榭。

独倚阑干,惟有木犀幽雅。

吐清香,胜如兰麝。

似金垒妆成,想丹青难画。

纤手折来,胆瓶中,一枝潇洒。

“这首词听上去确是大雅,似乎有一些小哀怨,但在最末一句,却甚是洒脱,将花枝折在瓶胆里,真是别有一番雅趣。”张居正笑着作了点评,大致也和朱翊钧听得差不多。

不过他现在可没多少心思听先生点评了,因为他可知道,从刚才张居正替自己打头炮到现在,一直煎熬到了最后,这个殿后的人已经不得不出场了。

可是,他的肚里早已是粒米未存、弹尽粮绝了,现在别说让他搜寻书写桂、菊“双花”的诗句了,就是让他再背上一首古诗词都难了,除了那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还记得挺清楚以外,别的再也找不出来了。

第三百零三章 山月人归音容里

眼见三人目光纷纷转向自己,让他甚是绝望,傻傻地看着三人,现场一下陷入了沉默。

李太后早看出了儿子的心思,轻轻一笑,正想替儿子说一句:“要不今天就到这儿吧。”

可是,大明既然尊儒家为国本,就必须讲礼仪纲常。现在第三轮还差了一首,无论如何是不能结束的。正在为难中,却见儿子主动站了起来,用了一种异常悲愤的腔调,说了一句:“古诗词,朕已经诵不出来了。倒是有一首白话文的诗,不知各位想听不想听”

“白话文”此语一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把所有人都惊着了。

这还是头一回听说白话文诗歌。不过,话说回来,经过两宋和元后,当时的白话文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特别是元曲,其间已有很多类似现代剧本的小折子,大量采用半白话半文言的文字。随着小说的盛行,到了明代,白话文已经开始大行其道,抢占主流。

故有人总结中华文化史即是“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简单的字音到华丽骈文词藻,到多样化的诗词曲调,最后又回归白话,构成了一卷几千年灿烂光辉的中华文化发展史。

当然这时的白话,语言更直接,更完善,也更丰富,已经很接近现代语言了。

所以大家虽然惊诧,但也很快释然。皇上一贯推陈出新,什么“鲇鱼效应”、“头脑风暴”等等,这些词汇听都没听过,既然他要背诵白话诗,就让他背诵好了,且听听有什么新论。

李太后当然是支持儿子的,本来就担心他下不来台,现在有了白话文诗词这根救命稻草,就赶紧让他用吧。

“好我儿请诵我等洗耳恭听”当妈的下了懿旨。

张、冯二人也急忙附和:“对对对皇上请讲诗词接续中,白话文诗歌虽然前所未有,但也可算是一项创新”

朱翊钧的脸红了红,端起酒盏喝了一口,算是将这份尴尬遮掩过去,然后抑扬顿挫地诵念起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