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86(1 / 2)
人们在私底下已经使用“太子”这个称呼了,虽然这个称呼很不合适,可林三洪也是自己人。没有必要拿捏着故作谦虚故作谨慎。
因为无法搜舌地皮,京官确实比不得地方官阔绰,只要的收入还是来自于地方官吏的各种孝敬。年前、月敬、冰炭两敬,再加上五花八门的各种名目,收入也不少。可现在的朱高煦距离太子已经只有半步之遥。很多对手都在暗地里把眼珠子瞪的溜圆,随时准备找他的破绽。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朱高煦自然要以苛废的程度来要求自己和自己的门人。贪墨捞钱这种最容易出事的手段一定要严格禁止。历尽艰难的八十一难都过来了,说什么不能在最后关头出了砒漏。
若是让当官的不捞钱,就好像让老猫不吃腥一样艰难,除非有更大的好处摆在面前。
朱高煦马上就要成为太子了。汉王系人马紧跟着就要一步登天。眼前的局势大家都看的清清楚楚了。只要朱高煦顺顺利利的成为储君,再熬些年头出去等到皇上大行之后。朱高煦身份前边的那介,“储”字就可以去掉了,到时候大家都是从龙的功臣,心腹嫡系。这种诱惑可比金钱要大的多,所以汉王系人马既然就集体变得清廉起来,不仅做事情用心卖力勤勤恳恳,就是贪墨捞钱这种官场永远也不可能杜绝的现象也几乎绝迹。
因为和这个昔日的县尊大人也是老熟人了,林三洪也不客套二“我就不相信你是来送钱的,你就没有这样的好心。说吧,有什么事儿”
被林三洪一语道破了心思,金子焕一点儿也不觉愕尴尬,嘿嘿笑着说道:“眼前的局势我也不必多说了。只要不出什么意外,苍龙之地已落入汉王手中。可是皇上忽然在这个逗留于北方,这个,,是不是真的和迁都有关,还是别有什么念想”所谓的苍龙之地,就是东宫比较隐晦的说法。
这个时候朱猪留在北方好几个月不回来,确实让朱高煦狐疑不定。
四处都是风言风语,说的大多是迁都之事。可是身在帝国核心中枢。朱高煦一直都没有听朱猪说起过迁都的事情,自然不可能轻信。
迁都不是搬家那么简单,不是说建几出宫殿就算完了,其中牵扯到的东西太多,没有几年的时间都掰扯不开。本来朱高煦对于迁都至事也不怎么上心,可是皇帝忽然逗留在了北方,是不是有什么别的想法朱高煦的太子之位已经到了屁股底下。马上就要坐上去了,朱林不然唱了这么一出,朱高煦不得不多个心眼儿。
可是左思右想也看不出什么小难道真的是要迁都了
现在的这个节骨眼上,迁都的话,对于朱高煦是很不利的。
因为大王爷的根基和人脉是在北方,无论是在军中还是在地方。真要是到了北方,大王爷的实力就会凭空涨一大截。在京城的时候,兄弟人差不多是同时起笔发展,可在北方就不一样了。经营了这么多年的大王爷可不是那么好争过去的,现在好不容易压过了朱高炽,朱橡忽然做出这种莫名其妙的举动来,难道是”
谁也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更猜测不出朱林是怎么想的,在这样的时刻,朱高煦可不希望出现什么变数了。想到迁都的风潮最先还是化名为孤烟客的林三洪弄出来的,所以暗示手下在林三洪这里问问,看看他是不是已经发现了什么端倪。
“皇上是怎么想的我如何能知道”林三洪笑道:“不过呢,迁都之事已成定局,现在虽然还看不出来。其实皇上心中早已有了主意,谁也阻拦不住
“林老弟你的意思是让太子支持迁都的说法”
“我没有意思,我不管汉王怎么样,我要是想讨皇上欢心的话,绝对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支持迁都,而不是躲闪在后头一言不发。”
“我明白了”
八仙过海 第170章 安身根本
更新时间:20101123 23:59:48 本章字数:14873
么千都与否的事情卜,朱林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沉稳一激北平一住就是四个多月,似乎根本就不知道京城当中已经为了这个事情闹的鸡飞狗跳了。
等到永乐皇帝没事人儿一样回到京城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条陈奏折已经堆积如山,摆满了朱猪的案头口无论是赞成迁都还是反对此举,永乐要帝根本就不在意这些,在如小山一般的奏折之中翻找了一会,发现所有的奏折都和迁都之事有关。这一点让朱林很满意。
当然不是对手下的臣子满意,而是对朱高煦这个准太子的办事手法感觉满意。
虽然还满意正式册封为太子,更没有入主东宫,可朱高煦有监国的使命。什么叫做监国其实就是皇帝的替身。能够把所有的政务处理的四平八稳,独独把迁都这样充满争议而又无法解决的大事留出来等待皇帝回来的时候乾纲独断,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朱高煦都已经做完了自己的分内之事了,至于剩下的小那是应该交给皇帝处理而不是太子决断
朱猪连看都不看这些五花八门的奏折,统统留中不发在很多人看来,这是皇帝犹豫不决的一种表示,似乎在等待局势进一步明朗化之后再做决定。
正是因为这个不表态的举动,让朝廷关于迁都的争论尘嚣日上。
朝臣很快就彻底分裂为两大派系,以科道言官为主的一方坚决反对迁都,而大臣则一力赞成将国都被迁。
这些年来,朱槽清洗旧臣,把自己的嫡系人马安置在的重要个置,这些燕王旧部的根基多在北方,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一百个赞同迁都。
反对迁都的科道言官似乎并非是为了单纯的利益,他们的论据更加充实:国都为一国之核心,天下首垂之地当年太祖皇帝立都于此。岂可轻去若是贸然迁都,不仅有伤国体,似乎对于大明的龙脉也是一种伤害。
至于赞成迁都的大臣,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踩着前朝旧臣的尸体爬上来的,对于南方的官僚体系有本能的敌对关系,绝对是赞成迁都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变化。
大王爷朱高炽本来是以前的燕军旧部现在的阁臣支持的对象。就因为朱高炽大张旗鼓的反对迁都小反而改为支持赞成迁都是朱高煦了。历史上的朱高炽也很反对朱猪迁都,在他做了皇帝之后。甚至做出把都城从北方迁回南方的打算,只不过这个朱高炽在位的时间仅仅有几个月,还没有做出实际意义的迁回举动,就挂掉了,所以给自己的继任者留下遗言,要迁回去。朱高炽的继任者也就是朱林的孙子也只好做出“暂定北京为都”的决定。但是这一“暂”就“暂”到了崇祯十七年。
因为朱高炽崛起的时间太迟,无法在旧臣中找到支持,所以汉王系人马多是这几年提拔上来的科道官员。但是朱高煦大张旗鼓的支持迁都,反而让大部分科道官吏转投到了大王爷的实力范围之内。
如此一来,兄弟二人的派系之争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下边的臣子已经吵的不可开交,吐沫星子满天飞,一个个引经据典争的面红耳赤照样是谁也不服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有来“睿智果断”的永乐皇帝不仅没有乾纲独断一言而决,反而下了一道明旨:公开辩论,三日之内拿出一个章程来。
如此一来,迁都的两派争的更加厉害。舌头底下几乎要翻起诣天巨浪来了。如此激烈的争论别说是三天,就是三年也争不出个所以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