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41(2 / 2)
载垣一时间语塞,匡源连忙接上话头:“巴夏礼先生,乾隆年间,贵国使者为了见皇上的礼节,也坚持了一个月,最终,”匡源伸出食指,弯曲地在桌面上做出了叩拜的姿势,“还是单腿下跪了。”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以为乾隆帝祝寿为名,派遣前驻俄公使、孟加拉总督马噶尔尼勋爵和东印度公司大班斯丹顿为正副特使,带着六百箱礼物来到中国。八月初四公历9月8日,马噶尔尼、斯丹顿等一行人到达热河。正式朝见前,军机大臣和珅约见了特使,马噶尔尼称病不见,只派副使斯丹顿前往要求举行谈判。此举令乾隆觉得英使“妄自骄矜”,对其来华企图更具戒心。接下来,在觐见礼仪上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按照清朝的规定,外国使臣来华朝见中国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礼,马噶尔尼因来华之前英王已有训示,使团要在不失国体的前提下迁就中国的礼俗,于是提出中国派同级官员向英王肖像行跪拜礼,以示平等。这个提议为清廷拒绝,马噶尔尼也坚持不行三跪九叩之礼,表示只能向皇帝行单膝下跪的英式礼。双方的事前磋商一时陷入僵局。
根据英国方面的记载,京官出身的大学士和珅比较温和,同意免除叩头礼,而另一位大学士,曾任陕甘、闽浙、两广总督的福康安则显得傲慢,坚持觐见皇帝必须无条件行叩头礼。英国人认为这是福康安一贯在边疆平定边患,特别是在福州和广州接触到英国无赖商人较多的缘故。福康安把英国人视为一个侵略成性的民族,不能给以任何鼓励辞色,和珅似被其说动。英使只肯吻帝手,行单腿下跪的礼节,谈判很紧张。乾隆皇帝闻讯,特谕令礼部官员好生开导英使,大意是:凡是四方来使来天朝进贡,不但陪臣必须向天子行三跪九叩之礼,即使国王亲自来朝,也必须躬行此礼。如尔再拘泥坚持,则有违尔国王谕训归诚本意,徒令天下讥笑尔等不知天朝礼仪也。最后双方互给面子,马噶尔尼不得不收敛其“骄矜”的态度,清廷也做了一定的让步,双方达成共识:在八月初六万树园的礼节性欢迎宴会上,英国使节行英式礼,而八月十三日在澹泊敬诚殿正式举行乾隆万寿典礼时,使团人员行中国的三跪九叩礼。乾隆皇帝得知双方达成了妥协,态度有所缓和,表示“这些人从海上远道而来,所以不熟悉天朝的法度,不得不稍加抑制,今天既然诚心效顺了,仍应给予恩惠”。 最后议定单膝下跪,清朝御用画师郎世宁所绘马噶尔尼觐见乾隆图中,乾隆高傲地卧坐于龙椅之上,而英国使臣马噶尔尼则是很不服气地单膝跪于龙椅前。不管争论结果如何,后来的结局是,乾隆很不高兴,因而对英国使臣提出的通商要求,以“与天朝体例不合”为由,一一驳回,马噶尔尼的使命以失败告终。
巴夏礼双眼眯了起来,显然被匡源的态度有些激怒了,不过随即嘿嘿一笑,上前把手搭在桌子上,“贵国也有一句话,叫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好像这也是句成语不过不重要,当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腿还有一点风湿性的关节炎呢。”
载垣等人默然,此一时彼一时,这洋鬼子怎么会对着中国文化如此精通,还不是说的乾隆朝国力昌盛,如今国运衰颓
原本眼观鼻鼻观心的僧格林沁睁开了虎目,直视得意洋洋的巴夏礼,就在这时候,桂良开口说话,换了个话题,“旧年在天津议和的时候,也曾谈到贵国公使进京面圣,只能呆十名成员,并不能携带军械,不得乘轿,不得摆队,阁下要带两千人进京,用意何在啊”
“对,我正想问你们一句,既然你们约我来议和,为什么在张家湾驻扎那么多的军队”巴夏礼反问。
s:
第二更送上,睡觉去,吃了中药,犯困了。。。
、三十七、通州和谈七
载垣偏头看着桂良,桂良眉头一挑,“哦,通州近在京畿,我们为了南方的动乱,阁下是知道的,当然不能不有所准备。”
巴夏礼爆发出了非常没有礼貌的大笑声,载垣等人不知所以,面面相觑,巴夏礼大笑了几声,方才沉下了脸来,用手指着桂良,“讲大话,”这三个字是标准的粤语,“你们中国人整天到晚说谎话”巴夏礼停了笑容,“南边的动乱连长江都过不了,怎么会来到千里之外的通州你们的借口真是编的可笑”巴夏礼指着僧格林沁的鼻子,“还有,这个蒙古人就是在大沽口被我们打败了的败军之将,他怎么可能有诚意来议和呢”
僧格林沁怒极,阴沉沉地看着嚣张至极的巴夏礼,慢慢的说道:“巴夏礼参赞,请你说话要客气点。”
“呵呵呵呵,”巴夏礼摇头晃脑地说道,“你们中国人有句话,败军之将不足言勇,不客气,”巴夏礼的眼睛眯了起来,“不客气,那又怎么样呢”
僧格林沁双手架上了桌子,准备站起来,双方一触即发的时候,美国公使站了出来,这里面几个国家,大概只有美国人不希望双方打的稀巴烂,“请克制不要冲动”华若翰双手虚按,示意大家坐下,“科尔沁亲王,希望你能原谅巴夏礼先生的话。”
僧格林沁转过头,听到边上的通译翻译美国公使的话,不再看巴夏礼,“当然,我不会生气的,因为我们中国还有一句话,两国交锋不斩来使,否则的话,我早就送这个巴夏礼先生回老家去了”
巴夏礼猛的一拍桌子,刷的站了起来。“你不配”
僧格林沁狭长的眼睛慢慢地眯了起来,身子慢慢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