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铸清华 > 分节阅读 72

分节阅读 7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藩、李鸿章。还有河南的几个,倒是不错,可惜人数太少,顾得了东边顾不了西边。”咸丰皇帝烦躁地在养心殿内走来走去,小太监奉上了擦脸的热毛巾,咸丰皇帝拿起来正准备擦拭下脸,却一阵头晕,跌坐在炕上。边上的小太监连忙上前扶住,军机大臣彭蕴章、瑞麟、杜翰、穆荫也连忙跪下,“皇上切勿气恼,圣体安康才是。”

皇帝擦了擦汗,觉得好了些,又喝了口参茶,缓了缓神。“朕无妨,只是昨夜没睡安稳,军机处的议一议,那些臣工还堪用的,朕不吝封赏。”

军机大臣们看看你看看我,终于还是杜翰壮了胆子,俯身说道:“湖南的左宗棠不错”

话音未落。只听得皇帝冷哼一声,“此人原本倒是勤勉,旧年朕也给了他兵部郎中的位置,可惜不中用的很,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到京师上奏,说湖南左骆之流狼狈为奸,猖狂不厥,凌辱朝廷命官,朕正要拿他问罪呢,岂能再给他军政之权”

在湖北。有胡林翼主持政务;在江西,有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而在湖南,则有湖南巡抚骆秉章的首席幕僚左宗棠坐阵。三大湘籍英豪彼此呼应,互相支援,形成鼎足之势,构成了湘军东征太平天国的有利形势。然而,就在胡林翼在安徽战场连获大捷的同时,恃才傲物、自命不凡的左宗棠却卷入一场汹涌的政潮中。差点送命。

左宗棠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畅言无忌,兴奋时。则可“纵言阔步,气象万丈”。掌握湖南大权后,他更加心高气傲,连曾国藩也不放在眼里,甚至每日必骂曾国藩。曾国藩对左宗棠也是心有芥蒂,两人一向颇有龃龉。左宗棠素不喜欢曾国藩的为人,以至人前人后常责骂他。据说左宗棠知道曾国藩每天晚上给小妾洗脚的事情后,就给他出了个上联:“代如夫人洗脚”,无非是想嘲弄戏谑他一番,曾国藩岂是等闲之辈,也回敬了他一个下联:“赐同进士出生”,以此来嘲笑左宗棠会试三次不第,进士的荣誉还是皇上给赐的,左宗棠又气又窘,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性褊言急的左宗棠不仅对曾国藩如此,对世交胡林翼也是颇有傲慢不恭之处。

樊燮曾在永州任总兵一职,此人官声极坏,其主要劣迹一是贪污,二是气焰嚣张。他的情况被反映到省里总管一省军务吏事的左宗棠耳朵里。左师爷一贯是不假颜色的直性子,听到之后勃然大怒,立即向湖南巡抚骆秉章建议,参劾樊燮。骆秉章迅即上奏参劾樊燮。

但是,樊燮是个有背景的人,他和湖广总督的官文关系非同一般。骆秉章参他之前,官文却已上折保奏他为湖南提督。

左宗棠明知樊燮是官文的人,不但不化刚为柔,反而变本加厉地侮辱了樊燮一次。

咸丰四年四月,樊燮到省里请训,骆秉章让他直接到左公馆听候处理。樊燮到左公馆以后见到左宗棠只是作揖行礼,没有下跪请安,左宗棠厉声喝斥他说:“武官见我,都要请安,你怎么敢如此怠慢快请安”樊燮回答说:“如何请安自然有朝廷的体制约束,我的官职虽轻,也是朝廷二品官,怎么能向一个师爷下跪呢”左被驳斥,不由恼羞成怒,大骂一句:“王八蛋,滚出去”樊燮遂以此为凭据,向皇上状告左宗棠,说他是“劣幕”。

咸丰帝奏阅后,龙颜大怒,对“劣幕要挟”一词尤为重视,曾经对左宗棠的好感消失全无,立马下旨查办此事,将原奏发交湖北审办,并批示:“如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可就地正法。”案件落入官文手中,官文得意非凡,哪有放过的道理左宗棠平时张扬,嫉恶如仇,得罪不少小人,官场对他的訾议颇多,官文乘机收集这些怨言整理成劣幕恶迹上报给朝廷,并最终促成了左宗棠的死罪。

左宗棠命在旦夕

胡林翼一听此事,心急如焚。季高啊季高,平时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叫你不要意气用事,哆口谩骂,现在捅出这么大个娄子,你我怎么办湖南怎么办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你啊

来不及多想,胡林翼就给官文写了一封信,恳求官文兄能高抬贵手,左宗棠失礼之事多有包容等等。当时这个案件非同小可,两湖官员都噤声不敢贸然表态,只有胡林翼一人为了好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虽然此时胡林翼与官文搞好了关系,两人以兄弟相称,打得一片火热,但遇到实质性的问题,两人还是针锋相对。在这件事上,官文态度坚决,毫不退让,他看了信后,冷笑道:“哼,就凭借你润芝的三言两语,也能起死回生么左宗棠气焰嚣张,不把我官某人放在眼里,此事绝不会善罢甘休”胡林翼知道求之不得,不想和官文斗得鱼死网破,就从别处寻找出口,就算斡旋到底,也要把左宗棠救出来。很快,他想出四个办法,这四个办法可谓万无一失,全面保证了左宗棠的性命。

山高皇帝远,要理清此事,首先要到京城打理,转变皇上对左宗棠的态度。胡林翼想到了在北京的郭嵩焘和王闿运,于是就连夜就写信给他们,嘱咐他们向皇帝最宠信的大臣肃顺和试读学士潘祖英求情,一定要解救出左宗棠。

、七、江东才俊下

肃顺搜罗天下人才,“肃门之子”多为湖南人,湖南名士郭嵩焘和王闿运就是其中之二。郭嵩焘生于湖南湘阴县的地主家庭,字伯琛,号筠仙,有“芬芳悱恻、著述之才”。入京前,曾一度为湘军筹粮筹响,购置兵器,疲于奔走;入京后,成为肃顺和咸丰帝的心腹,接二连三地为咸丰帝出谋划策。王闿运,字壬秋,又字壬父。湖南湘潭人。学富识广,是晚清著名的文学家,虽然没有显赫的官职,却常出没于京城的大官僚家中,说话很有分量,深得众官的赏识,尤其是肃顺的信任,二人地位、年龄悬殊却结为异性兄弟,由此可见二人的关系非同寻常。郭、王二人能在皇帝身边立足,无疑接通了湘系与最高当局的直接联系,湘系能“京信常通”,他们功不可没。

“你们跪安吧,”咸丰皇帝犹是愤愤,这官文是自从常大淳改任四川总督之后,自己御笔简拔的,自然有偏有向,“你们跪安吧,朕已经将左宗棠不法之事叫湖北地方去查了,想必很快能水落石出。”

“喳。”

这一天,王闿运收到胡林翼的来信后,急急忙忙奔到肃顺府上,要与肃顺出谋策划。肃顺此时早知道咸丰帝的诏旨,要严惩左宗棠,有心要救左公,只是一时拿不定主意。

王闿运看出了端倪,试探地说道:“左宗棠才气过人,性情刚直,所以得罪了不少人。但他是湘军中极为重要的人物。对湖北和江西的湘军有过很大的扶持。倘若恩相加惠于湘军,湘系必感激不尽啊”

肃顺的心全被王闿运看穿了,湘军势力日益壮大,肃顺不像大多数满族权贵那样诚惶诚恐,“思欲延英雄,以收物望”,他要拉拢这支能遮半边天的力量,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位。

“左宗棠秉性忠介。实在是能扛起我大清的人才,如果他有不测,天理不容我何尝不想救出他,可此案关系重大,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连累多人。凭你我的力量。也难以起死回生啊”

“但是,”肃顺瞧了一眼王闿运,又喝了口茶,继续说道,“我可以试试到皇上面前说情,但要有人保荐,我的话才能起作用。

王闿运忙说:“恩相不用过滤太多。保荐的人,我早已打理好了”

“哦,是谁”肃顺十分惊奇。

“乃当今侍读学士潘祖英”王闿运朗声答道。潘祖英是当时非常出名的探花,是翰林院的大才子,他写的文章,皇上十分喜欢。策动他写奏疏保荐,咸丰帝更容易接受。

是夜,潘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