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龙腾1856 > 分节阅读 262

分节阅读 262(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老警卫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四十马克,两千马克是一笔十分吸引人的巨款,他同意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

三天后,相当大的一块毒气炮弹碎片,已经放在巴黎一位杰出化学家的实验室里,他很快分析出毒气的主要成分是液态的氯,并帮助协约国造出防毒气的防毒面具,最初制成的,是一层纱布衬垫,周围裹以经过烧碱液处理过的废棉花,然而,起的作用不大。

于是,协约国又开了另一种防毒面具,像消防员的“救火帽”,用油脂浸渍的灰毡兜帽,上面有小小的云母片隙缝可以望见外面。毒气容易渗过松宽的针脚,从兜帽下面往上升,其结果是戴这种兜帽的人,比不戴的人更易感到窒息。直到加拿大军第七营在一次堑壕袭击中,捉到了十二个德国俘虏,他们的橡皮防毒气面具也被缴获,防毒面具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毒气炮弹在寒冷的天气里,效果微不足道,这使德国人感到失望。有时一阵异常的风,会使有毒的云吹回到他们自己的防线来。后来德国人的毒气弹还使用光气,这种无色毒气,比空气重三倍半,比氯气的杀伤力大十倍。除具有窒息性外,光气对于引起心脏的总崩溃能起后作用。在通风地区,毒气和光气在三到六小时内消散。

不久,协约国也以牙还牙,着手制造它们自己的毒气炮弹。后来德国人还采用芥子气,这是一种油状腐蚀剂,能使皮肤起泡,引起溃烂,只有经过很长时期才会蒸。芥子气造成部队的恐怖。协约国则用路易氏毒气反击,这同样是一种剧毒的起泡剂。德国人还研制一种能渗透防毒面具的化学品,使戴防毒面具的人猛烈地打喷嚏,恶心,呕吐,迫使他们扯掉防毒面具。紧接着这种突击就出时间上经过小心安排的其他毒气。

19o9年,德国对协约国至少射了十二万五千吨毒气。协约国也对德国射了至少十万吨毒气。双方仅化学战的伤亡人数,都过一百万,其中死亡十万多人。

希特勒下士在战场上,被英军的芥子气攻击,而眼睛暂时失明。他被送往后方医院抢救时,疼得大叫:“我的眼睛看不见了我要瞎了”

医务室里的一位医生亨利仔细给希特勒检查了眼球,现没有任何毛病。希特勒歇斯底里地喊:“这不可能。医生,我的眼前一片黑暗”

亨利这时意识到希特勒可能是得了癔症,这种病是神经症的一种,老是担心自己有病,即使检查正常也不肯信医生的。因此要对他进行心理治疗。

亨利对希特勒说:“你试着想一想,你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你的意志能改变一切”

希特勒坚信他的话,在一夜之间,眼睛竟然奇迹般的复明了。这件事情对希特勒产生了极大影响,让他更加坚信意志和决心的作用,并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在任何困境中都没有屈服过。他坚信,上帝已死,而希特勒,就是德国人的上帝

而毒气战的始作俑者,哈伯,果然受到了世界同行科学家的强烈谴责,包括他的妻子克拉克,她离他而去了。

那天,哈伯回到家中,他美丽贤慧的妻子克拉克小姐已经离开了,她留下一封信,信中说:“哈伯,对不起,我无法让我们的孩子,面对一个恶魔般漠视别人生命的父亲我走了,去了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你不用找我。我会把孩子生下来,等他长大了,我会告诉他,他的父亲是一位科学家,在战争中死了”

哈伯拿着妻子的信,泪流满面,他去找妻子,但杳无音讯。此后,每个礼拜,哈伯都去他家附近的一家教堂忏悔,请求上帝的宽恕

第193章 俄国“嫪毐”

世界大战继续到第三个年头,也就是9年,原本就虚弱不堪的沙俄政权,到了奔溃的边缘,英国和法国这时自身的消耗也特别大,没有余力再给沙俄援助,沙皇尼古拉二世自己也感觉到,压死3年诺夫曼王朝这头大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快出现了。

战争持续到9年,刚开春,东线的战斗就格外惨烈,德军和奥匈军队在之前反攻占领华沙后,又攻克了新格鲁耶夫斯克,俘虏俄国将军3名,缴获大炮7门,俘虏俄军9万人。五天后,德军又攻克科夫罗,这一次缴获大炮3门,俘虏士兵23万,至此,德军已经俘虏俄军7多万俄国士兵。奥匈帝国手中的俄军俘虏也差不多是7万。

沙皇的军队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尼古拉二世对如此多的士兵投降极为震怒,他颁布了严峻的律法,宣布投降的士兵家属不能获政府补贴,而投降者本人战后将流放西伯利亚。

在国内,尼古拉二世激起了民族主义的仇恨,派遣讨伐队,到处枪杀革命者,鼓励黑帮蹂躏犹太人,大约58万犹太人被赶出了家门,财产被没收。但是,前线的俄军,溃逃如潮水一般,势不可挡。事实上,世界上没谁是傻子,底层的士兵,没有谁真正愿意为沙俄腐朽的政权卖命。

沙皇尼古拉二世撤掉了尼古拉公爵的俄军总司令职务,自告奋勇宣布他担任俄军总司令。尼古拉二世在给他堂兄的革职信中这么:“担任俄军总司令一职,是上帝赋予我的责任,与军队共度时艰保护俄国免受德军的攻击,是我的职责。”

尼古拉公爵接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赞美上帝。我终于解脱了”同时被尼古拉二世罢免的,还有无能的战争大臣苏克霍姆利诺夫,他是个为了讨好女人而可以不给前线士兵炮弹的混蛋。

这个决定符合尼古拉二世一贯的做事风格:有勇气,无私。但十分愚蠢。就像任性胡为的明朝正德皇帝一样。沙俄的大臣们在圣彼得堡的冬宫里跪倒一片,请求尼古拉二世收回这一愚蠢的决定。自从中国拆迁了莫斯科后,圣彼得堡就成了俄国的新都,冬宫也成了沙皇的办公场所。

沙皇的大臣们哭喊劝道:“一旦俄军失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