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龙腾1856 > 分节阅读 99

分节阅读 99(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八个顾命大臣的名单,是由肃顺所进拟代写的,咸丰皇帝临死时,身体已经非常虚弱,无法亲自写,只好口述。可是这份顾命大臣的名单,不仅冷落了和洋人议和的恭亲王,还有掌管京城神机营的醇亲王。只是为了掩人耳目,才把身为咸丰皇帝姐夫的六额驸景寿,放进了名单中。这样一来,不仅清流都在为恭王抱不平,而且帝胤的势力,也转而支持恭亲王。

肃顺应付的办法,就是把很多事情搞成定局。

比如,同治皇帝新君登极,照例要改元,新的年号,该由八个顾命大臣提出几个备选,再请皇太后圈定。而肃顺根本没把这个规矩当成一回事,径直把新年号写进谕旨,只待两位太后用过印,就要颁行天下。

新年号写的是“祺祥”,文意的好坏先不去说,这样藐视太后,却为多少通晓几分政事的慈禧太后所不能接受。

“先帝在日,也是这个规矩么”慈禧太后有了胜保的承诺,看了一眼慈安太后,将谕旨向外一推,紧紧盯着肃顺说。

肃顺一时语塞,但他立刻便讲出一番大道理,从民生凋敝谈到国库空虚,从江北捻匪说到江南的“长毛”,强调现在人心惶惶,早定年号可以有利于稳定政局。

慈禧没说什么,等肃顺走了,她对慈安太后道“先皇给我们的印,不是拿来看的。凡是顾命大臣拟就的谕旨,不经我们用印,则视为无效。这是先皇的遗命,为当时在场的王公大臣众目所见,即使跋扈如肃顺,也是不敢不承认的。但现在肃顺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那这两方印章,还有什么用这不等于把咱们就当成摆设了么”

一向生性平和的慈安太后,这时也被慈禧的话打动,道“妹子,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慈禧太后趁机小声说“我们得联合恭亲王,杀了肃顺,垂帘听政。”

“妹妹,我还没弄明白。”慈安说“咱们现在不是也在垂帘听政吗”

“都是听政,却不相同。”慈禧便向慈安解释,“我们现在只能见顾命大臣,而垂帘听政,则可以召见所有的外官,这样肃顺就不能再一手遮天。”

肃顺对慈禧说服慈安的事,并不知情,而且,刚愎自用的他,对王闿运和曾纪泽的忠告却充耳不闻。

“竖子不足与谋。夺肃相权力者,必慈禧也,吾等必为之虏矣涤公和湘军恐怕也都危险了。”那一天,王闿运在曾纪泽的大营里喝得鼎鼎大罪。

曾纪泽收了王闿运的酒杯,胸有成竹地说“未必”

在热河,曾纪泽对肃顺集团,了解一天天加深。史书上记载的肃顺,跋扈狂妄,没错,但肃顺也是个能臣他内整肃朝纪,悍然杀掉牵涉进科场舞弊案的大学士柏葰,手段虽然过分,但科场一时风清弊绝。肃顺支持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一干汉臣,扭转败局,干掉长毛。只是肃顺,这一帮人,好战,不会睁眼看世界。这些大臣,都是随咸丰皇帝逃到热河的主战派,痛恨洋人,主张闭关锁国。

曾纪泽在热河,从未变成肃顺的人,他一直都是自己的人。历史即将走到岔路口,曾纪泽确信,自己有能力决定未来的历史走势。对于自己何时该介入历史,何时去逆转历史,曾纪泽有着深刻的考虑和筹划。

介入历史,好比在历史这艘大船上,找一个好位置。顺势而为,省时省力,早一天晚一天都难办。同时自己作为一个先知般的穿越人物,永远可以知晓这艘船在哪一站靠岸。逆转历史,则如逆水行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更大的问题在于,一旦成功地改变了这艘船的方向,那么自己也不会知道,这艘船的下一站会在哪里靠岸。

为肃顺而改变历史大势,还不到时候,曾纪泽要为曾国藩争取更大的权力。

而时机,很快就到来了。

慈禧也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当年九月,作为赞襄大臣,护送先帝灵柩自热河至京城的全程,他们都需参与。

咸丰皇帝的灵柩极重,由一百二十人抬着,一路上走的又都是崎岖的山路,回京的行程必然会因此放缓。沿路每隔十五英里设有一处休憩之地,供先皇遗体和护送官兵夜间留宿。由此计算的话,肃顺等摄政大臣返京至少需要十天,若遇到刮风下雨,肯定还要耽搁几日。

对两宫太后而言,送葬队伍回京路途所耗时间越久,自己越有优势,因为她们并不需要护送灵柩。

如果乘坐快轿日夜兼程,五日之内她们便可抵达京城。清廷礼节规定,先帝灵柩出发前,新帝及先帝的皇后及嫔妃必须摆仪式祭酒,然后先行回京,抵达京城之后再次摆仪式祭酒来迎接送葬队伍。

慈禧意识到自己即将拥有战略优势,能够抢先赶回京城,先发制人。

慈禧立即送信告知恭亲王此事,并令其准备迎驾回宫,商讨之后的策略。

而肃顺这时候才明白,慈禧抢在前头返回北京,他们就会身处极其危险的境地,之后必然还会面临更多的困境和麻烦。

因此,肃顺和怡亲王载垣终于商定在慈禧与慈安回京的路途中,将两人一并除掉,就说她们遇到了山贼。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怡亲王载垣坚持由自己的贴身护卫亲自护送两宫皇太后回京。

怡亲王载垣掌管着御前内侍,这符合清廷的规矩,慈禧也无话可说,她只好派安德海再去找胜保。。

第十四章 反清时机

十九世纪朝廷清廷最激烈的一场权力斗争,却是以一种表面和平的方式展开的,肃顺和慈禧双方都有礼有节。

两宫太后的回京队伍,由胜保亲自率大军护送,从热河启程后不久便遭遇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两宫太后无奈,只好于峡谷中寻找避雨歇脚的地方,衣食与住宿也没有提前安排,她们几乎成了落汤鸡。

此时,护送咸丰皇帝灵柩的队伍也因为下雨,行进迟缓,落后她们大约有十英里。

慈禧此时依然不忘礼节,以两宫的名义,派了几个人返回梓宫歇脚处,询问咸丰皇帝灵柩是否安妥。

怡亲王、肃顺及诸位赞襄大臣回复称“灵柩已经安全抵达第一个休息地。”

接到消息,慈禧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一千金赏予搬运者,以示对他们辛劳的肯定和赞赏。

怡亲王载垣又犹豫不决了,对肃顺说“本王看慈禧没什么异常,要不取消行动,等我们回京后再看她的表现吧,大行皇帝刚逝,我们这么做,会不会授人以柄况且皇太后是无辜的。本王看胜保会坏我们的事”

“我们现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肃顺虽清楚,只要慈禧太后活着,自己的危险便会时刻增加,便劝说怡亲王载垣。

怡亲王载垣没有说话,他仍然不忘职责及大清礼仪,派人回奏两宫太后,感谢她们对咸丰皇帝遗体的担忧挂念。

慈禧也回复怡亲王载垣,赞其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就这样,在一路的生死较量中,两方始终保持以礼相待。

两宫的太后队伍到了古北口。古北口是山海关、居庸关两关之间的长城要塞,位于密云区东北部,距离京城约二百四十里,为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这里就是肃顺打算除掉两宫太后的地方,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曾纪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