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9(2 / 2)
左宗棠一向以诸葛亮自居,给荷塘取个名字,叫“武候池”。凿池开挖出来的泥土就堆在旁边,形成一座小山岗,左宗棠叫为“卧龙岗”。卧龙岗下有一栋竹篱编就、茅草为顶的房子。房子里正中矮几上摆一张古琴,壁上挂着左宗棠最喜爱的“隆中对”古画。
曾国藩那天没穿官服,而穿一件灰灰的长褂子,也没有随从,一个人来到左府,显然这是依然把左宗棠当老友。
“季高,多日不见,你比先前还显健壮了”曾国藩见了左宗棠,便抢先热情笑着打招呼。
“涤生,听说皇上来了圣旨,你终于要复出了”见曾国藩的如此态度,左宗棠连声说“书房请。”
“什么都瞒不过你老弟。这次能够得以为父亲办理身后事,尽一个做儿子的孝顺,全是靠的你赐予呀那一年在水陆洲,不是你一番开导,我早就作一个不忠不孝的罪人跳江了”曾国藩的态度极为诚恳真挚,以感激的心情回忆那夜船舱里和左宗棠促膝长谈的情景。
左宗棠见曾国藩只字不提自己对他的责骂,他是个直性情的人,倒有点不好意思了,对曾国藩说“涤生,你去年从江西回来,我认为有些不妥,说了几句你不爱听的话”
“季高,你话虽说得重了点,但看得出,是一片好心。这几年,你在湖南财政艰难的条件下,为湘勇筹拨饷银。我很感激,一直记在心里。”曾国藩笑着说“你善于审时度势,出奇制胜,就是诸葛亮再世,也比不了啊。今后还要多给我指点指点。”
曾国藩以前很少夸人,这句半开玩笑的话,说得十分认真,左宗棠最爱别人把他当诸葛亮,听了很受用,浑身觉得舒服,回答曾国藩说“好说,好说。”
曾国藩点点头,严肃地说“今日来,其实我还有一事相求。”
“何事”左宗棠见他一副严肃的模样,问道“是要给湘勇筹饷银吗放心,我”
“我在荷叶塘守制时,取道德经之义,凑了一副联语,想用篆体写出来,挂在居室
中。你是三湘篆字高手,给我书写一幅字如何”曾国藩认真地说。
“什么”左宗棠以为自己听错了,谁不知道老曾的书法那是一绝,他竟然向自己求字,何等谦恭别说老曾,就是小曾曾纪泽的书法,也是自成一格这分明抬举左宗棠。左宗棠就喜欢吃这一套,心里高兴,立即起身到大柜边去拿出一叠宣纸,并命仆人研墨。
“这副联语的上联是敬胜怠,义胜欲。下联是知其雄,守其雌。”曾国藩说。
左宗棠把纸摊开在桌面上,挥毫泼墨。两人当天相谈甚欢,最后左宗棠亲送曾国藩出门。
拜别左宗棠后,一连几天,曾国藩坐着绿呢大轿,遍拜长沙各衙门,从骆秉章开始,连小小的长沙、善化两县知县,他也亲去登门造访,笑脸相对。中国人爱讲究面子,认了你这张老脸,一切都好办,手握重兵的湘勇统帅,如此不记前嫌、谦恭有礼的面子,都还是要的,一时间官场上的人都对曾国藩表示大力支持。
于是,与骆秉章、左宗棠商量后,曾国藩决定带张运兰的老湘营五千人、萧启江的果字营四千人赴浙江剿灭长毛。
而此时,曾纪泽也乘坐“大汉”号巡洋舰,率领两千名特训的陆战队士兵,漂洋过海赶回国。这艘巡洋舰排水量一千九百吨,被乔装改成了商船,从外表上看,根本看不出来是军舰了。而且,回国前,曾纪泽他们又不得不把假辫子戴上。
第六十一章 用人之道
曾国藩决定带张运兰的老湘营五千人、萧启江的果字营四千人赴浙江,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出发前,曾国藩对自己过去的用人之道也进行了彻底的反省。
那天黄昏,在荷叶塘,吃过晚饭,天边的流云还散发着金光。曾国藩和同乡幕僚赵烈文一起散步。饭后千步走,这也是老曾在家里养成的习惯。
走着走走,曾国藩停住了脚步,叹了一口气,对赵烈文说“当年在家乡,我以道义号召天下,剿灭粤匪长毛,我以为有儒家道义在手,就足够了,就能感召别人,刚开始振臂一呼,也应者云集,但慢慢的,最初投奔我的人,除了彭玉麟和几个至亲兄弟,很多人才都出走了或想自立门户,比如罗泽南、李元度,或者去了胡林翼那里,也比较服他。众皆出我下,奈何尽归胡公”
赵烈文跟着曾国藩多年,知道他的脾气,也听说了曾国藩最近在老家的顿悟,于是说了实话“人以利动,这是基本的人实。道义可以号召少数人,却不一定能笼络大部分人品德高尚让人尊敬,却不一定能让人服从。人心趋利避害,有利益好处的地方,往往大家都盯着。跟着涤帅,不能升官,不得发财,不走何待”
曾国藩点点头,陷入了沉思,确实,人都有私心,跟着自己得不到官,也发不了财,那不走还等什么别说别人,就是跟着他好几年的好友刘蓉,自己也未保一官半职。不仅刘蓉,还有康福、李元度、彭寿颐、杨国栋等人,曾国藩都未曾向朝廷保荐,没得到朝廷正式册封。前几个月,李元度的母亲,还来信质问他这事,曾国藩无可回答,只能说些充满感情的“三不忘”之类的话搪塞,并约结儿女亲作慰藉。
曾国藩过去认为,这是为朝廷矜惜名器,通过这次在老家自省,他找到了先前战事不顺畅的原因。没有重赏重保,怪不得部下不出死力。在这点上,胡林翼做得比自己好。自从曾国藩回老家后,他代管在江西的湘勇,他将李续宾的父亲接到武昌抚署,以父礼待之,又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罗泽南的儿子,使得李续宾兄弟和罗泽南旧部感激奋发。曾国藩决心在用人之道上,也要圆融,便问赵烈文“现在我该怎么办,说说你的建议。”
赵烈文说“集众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武人给钱,文人给名的措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这样自然是皆大欢喜,军心一统。”
曾国藩连连点头,说“以后对有功的部下,是要大力奖赏,利用一切机会保荐幕僚当官。”
赵烈文说“如此甚好不过,赵某还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曾国藩说“但说无妨。”
赵烈文说,有时候,一些真正的好人和君子,做事并不成功,可能是因为他们无可挑剔的品德,以及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德行苛求,往往会使他们低估最基本的常识,忽略普通人参与事业的本能动机,把道德上的瑕疵视为不可饶恕的过错,并将别人的付出和牺牲视为职责之内的理所当然。君子可以在道德上追求无止境的完善,但是君子要宽容普通人的比较庸常的动机。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做事情不是追求理想,只是讨生活,要生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