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38(2 / 2)
张松张子乔和前面三个人相比,不管是家世还是名声,都稍微弱了一些。
现在的诸葛玄,担任巨鹿太守,时不时要为自己家的孩子扬名立万。
荆州庞家更不必说,他们在中原人的眼里,早就不是历史上那般不屑一顾。
尼玛,人家有钱,惹毛了用钱砸死你。尽管说钱能通神多为读书人不取,可庞家并没有因为钱多而盛气凌人,毕竟是诗书传家,但是人抬人万丈高,你好我好大家好。
因此,庞统的不善言辞在别人看来,那是内秀,甚至有人把他抬到了许劭兄弟的高度。每每说话,切中肯綮,让人不得不叹服。
益州张家或许在益州有一定名声,可惜也就出了一个刘备让人高看一眼,他还不是本地人。
至于益州赵家,人们往往都把他们看做是真定一系,并不认为他们是益州人。
其他的家族,在中原人看来,确实乏善可陈。
不能不说,张松在历史上有名还是有道理的,他年龄幼小的时候,自己做决定要到雒阳学习,并且在大将军巡视学校的时候,被一眼看中收为学生。
其实赵云也颇多无奈,全民教育目前看起来十分风光,农民的底子还是太薄,不可能与世家和豪族的底蕴相比。
就是他此前的学生,不管是秦彩虹、褚卫东、高月生还是梁鹄与丁宫,那都是豪门大族家里的孩子,没有一个是平民出身。
或许今后农民出身的学生当中,会涌现一些可造之材,目前的话只能是让农民多识字而已。
诸葛玄对侄子的考试十分上心,随便找了一个理由,亲自到雒阳来陪伴。
不亏是历史上出名的诸葛亮,相对于周瑜的清高,他为人更为随和。
同窗里面的关系,比起周郎来说,不知道要好了多少倍,连诸葛玄都感到十分欣慰,即便侄子今后考不到好的名次,这么多的同窗好友,随便拉一个出来,都能让他一辈子无忧。
“你就是诸葛玄”赵云百忙之中,也来看望自己的弟子们。
这可是关乎到他的脸面,要是状元旁落,就不知道天下人会怎么说了。
毕竟老一辈的人渐渐隐去,目前天下的文人当中,隐然以大将军为首。说起来十分搞笑,一个国家的武者首领,竟然是文才最好的人。
诸葛玄看上去,并没有一个士人的气质,胖胖乎乎,更像一个商人。
不管是接任大司农的麋竺还是作为赵风的旁系甄家,身上都有这种气质。
他看到大将军亲自垂询,喜不自胜:“下官拜见大人”
尽管不能以相貌取人,赵云也不会去轻视商人,只不过第一眼感到滑稽而已,他很快就摆正了自己的情绪。
“感谢你们诸葛家为朝廷培养出了这么优秀的人才,据说诸葛均也不错,好久把他送到雒阳来就学吧。冀州那边的武风太盛,不太利于学习。”赵云其实也蛮无奈。
“谢过大将军,下官回家,马上就派人送均儿前来。”诸葛玄喜不自胜:“能够得到大人的亲自教诲,是亮儿的福气。”
也不知道他是夸耀还是怎么的,兀自喋喋不休:“我时常给亮儿讲,既然你先生让你做官,就不要参加科举了,别来掺和。”
诸葛亮听到叔父在爆他的隐私,有些难为情,他和士孙家定亲了,历史被修改得面目全非。至于黄承彦的女儿,那别想了,黄月英成为岭南宋家的儿媳。
“孔明,既然你想证明自己,那就大胆去做。”赵云温和地一笑:“不要有任何压力,士元、子乔,你们也是,为师收你们当学生,那就是一种证明”
这话掷地有声,让三个孩子听得心里面热血沸腾,齐齐拜伏。
赵云确实很忙,明天就要正式考试了,他的事情还很多。
尽管在科举的事情上,袁绍想插一脚,却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务。
天下人又不是傻子,科举被延误了这么多年才举办,都是袁家为首的世家豪族在抵制。回过头来,你还想得到最大的利益摘桃子,赵云允许别人也不肯。
想不到老一辈的学生,都很团结,下一辈的学生们,在刚开始就有对立的苗头。
作为老师,赵云也没办法,毕竟周瑜的出身比起其他人来说,高了很多,其父亲本身就是大汉的高官,叔祖父更是三公之一,叔父周忠也是河南尹。
双方的对立不是在基本的国策上,而是在先天的出身,这问题不管是谁都没法解决。
“叔父,不知道今晚你在那里安歇”诸葛亮心情只是激动了片刻,还是静了下来。
“为叔是初次到京城,很多部门都要亲自去打点。”诸葛玄老怀大慰,他心里已经想着不知道另一个侄儿诸葛均是否能被大将军收为学生。
“不知兄长现在如何”诸葛亮明白事理,也不多问。
“瑾儿马上要当县令了,”说起诸葛瑾,诸葛玄眉飞色舞:“亮儿,你和士元、子乔,今后在大将军的教导之下,都要踏踏实实为百姓做实事。”
他并没有待多久,看着叔父的背影,诸葛亮怅然若失。
或许起先在老师和叔父面前都表现得泰然自若,事到临头,却也患得患失。
第二十一章露马脚王越殒命
“皇兄,什么事情让你如此生气”陈留王刘协感到很是惊讶,皇帝哥哥在自己面前尽量显示出他的大度,毕竟外面有好多风言风语都说这个皇帝不称职。
“皇弟你前来为何不让人说一声”刘辩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他咋好意思说出来对于传得沸沸扬扬的科举考试,他可是非常好奇的。
化名黄尚去参考,谁知道连第一关的理论考试都没有过。
此次的科举考试,根据大将军和太尉的决定,一共有三个阶段。
第一关是考核知识,诗书子集的熟练程度,特别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方面比较多。
第二关则是把通过的考生过往都要核实,不管是生辰八字还是祖宗八代,甚至连平日里的一言一行,都会记录在档案中间,有污点的人,一辈子都不会受到重用。
这一点,是太尉规定的。后来大将军做了一个补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此人以往的过错超过一定的年限或者得到了苦主的谅解,既往不咎。
据说全国上下的学子们,为了在乡邻中间得到好评。有关系的人,早就派人回家,甚至小时候无意间偷了邻居的瓜果都会有家人上门赔礼道歉,以求得原谅。
至于第三关,当然要考察一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或许有些人是专才,不适合一个岗位,申请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