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58(2 / 2)
如今的情况,只有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现在的天下大势,稍微大一点的世家,都相信会有举世难料的事情发生,估计也就宫中那位还认为四海升平,北疆之战让他认为自己是三皇五帝一样的人物。
袁绍坚信,经过其后皇甫嵩的平庸,卢子干的对峙,大世家再也不会把失利的责任一股脑儿推在自己头上吧,不是我不行,而是赵家太猛。
“公子,有三件事”一个部曲马术不错,在靠近的时候急停翻身下马,冲颜良和文丑点点头,单膝跪地。
“恩”袁绍的眼睛没有离开过水面,他的手一伸,一份情报出现在眼前。
“你回去吧,及时汇报”他挥了挥手,扭过头微微笑道:“子远,你也看看。”
许攸正专心地看着赵家印出来的孙子兵法,抬头抻手接过去。
不是太重要的事情,情报上都会三言两语带过,他看得很快,不几下就看完了。
“本初,你离开雒阳那个漩涡是对的。”许攸分析道:“尽管北邙山在郊外,一切都要皇宫里的那位说话,没有他的首肯,道家还不至于那么张狂。”
这话很有道理,道士们往往都是利用高层的力量,基本上不赤膊上阵。
作为大汉最大的教派,他们有自己的骄傲,动手在他们眼里是普通人干的事情,自己等人是神仙般的人物,如何会去做那种事情
设若没有刘宏的允许,他们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给皇室增加压力,以图达到自己的目的,现在的皇帝不是当年的明帝,道家不可能束手无策。
袁家四世三公,和道家自然牵扯不少,假如袁绍还在京城里,难免就会有人找上门来。
至于袁隗和袁逢,除非是一个系别的领军人物,那样的人出现就相当于事情到了决定性的时刻,重要的人物一般都是最后出场嘛。
“童老师傅和赵子龙的离开,不出某所料,应该是去避难了。”许攸抚须一笑:“想不到赵家麒麟儿也有临阵脱逃的时候哇。”
颜良和文丑作为武者,他们尽管从来没有和赵云交过手,却知道武者的性格,宁折不弯,听到这话表示很怀疑。
毕竟两人曾在真定侯的营中呆过,赵家儿郎,好像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什么是害怕,就像赵云说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虽然他们不像袁绍那样事事关心,封神演义和老子化胡经的影响太大,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事儿
赵云那人是一个很有分寸的人,相信既然敢写出来,就一定有办法应对。
就是从士子的角度出发,如同陈群的退避。赵云要是逃了声望马上就下跌,在这个刷声望不容易的年代,再要提高难上加难,大家都指着声望活呢。
道家的人表面上一个个清静无为,动起手来雷霆万钧。
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肯定就是赵云做错了,不然道家的人聚会干嘛做错事情就要受到惩罚,严重的甚至不死不休。
“会不会打上门去”袁绍眼里露出一丝期冀。
道家的人不轻易显露武功,他曾有幸见过道士的绝技,那一下势若奔雷,武器都不知道是怎么到了对方的额头前,人家都没反应过来。
要是赵云直接和他师父打到上清宫,那就好玩儿了,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肯定就是这两师徒落荒而逃。
真到了那种地步,赵家老三的败亡,就意味着真定赵家在京城里从此没有了话语权,在家族里的地位也会一落千丈。
到时候,赵风和赵巴是自己的妹夫,不投靠自己还能投靠谁谁又敢收留他们
“不会”许攸斩钉截铁:“前些日子,我了解了下北军的情况。那个童渊不简单啊,要是北军存活到今天,他至少是封号将军。”
“其人有勇有谋,不会带着弟子去送死,道家的人,光是武功和他相若的就有不少。”
袁绍有些失望,又扭头怔怔地盯着水面。
赵云的声望下降了又有什么关系就像自己一样,有些世家认为自己指挥不得力,那就让后去的人证明给那些人看。
为了保险,袁绍把淳于琼和高览都留在那里,事情不济那就给你掣肘,我袁公子的名声,岂是那么好破坏的
到时候,自己的声望又会唰唰唰回来,人不死总会有机会不是。
袁绍的浮漂是用不知名的羽毛做的,随着水波一荡一荡。
据说曾经这段河路有不少渔民捕鱼,还有一些过往的船只。
后来也不知道是谁想的主意,堆砌出来一个小岛,有点儿像都江堰的离堆,把雒河水分开,只不过专门垂钓这一段明显比通航的要狭小很多。
突然,浮漂猛地往下一沉,很显然有鱼在咬钩。
不过,大家都没注意,因为许攸念叨着最后一条信息。
“本初啊,孟德是你的大敌呢。”他叹了口气:“万事只要还没盖棺论定,就有可能会出现反转。”
“是啊,”袁绍再次心事重重:“那家伙和赵云明显是一个鼻孔出气,看来他要帮忙。”
第一百三十章曹孟德之意
夏日炎炎正好眠。
或许雒阳城外有些许的凉意,城里的温度即便没有后世那么高,也酷热难当。
衣裤的料子也没有后世那么好,大不了就是丝绸,没有更多更好的降温措施,几天不下雨热得能让人嗓子冒烟。
况且这个年代的人,非常注重礼仪,到哪儿都是长衫马褂,你要穿一身短打扮,要么被人认为你是粗人,要么就是个不懂礼仪的人。
这二者不管是哪一样,都会被人诟病。
不过,在雒阳城里一座显眼的庭院里,几个大男人却没有那么多讲究,穿着鼻窦裤躺在葡萄架下的凉席上午睡。
这是前太尉曹嵩的寓所,再往前则是他的养父曹腾的房子。
关于曹氏身世,三国志记载: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其实曹嵩本姓夏侯,为夏侯惇之叔父。
桓帝末,曹嵩领司隶校尉。灵帝擢拜大司农、大鸿胪,代崔烈为太尉。
及十常侍乱政,嵩辞官居於洛阳。
曹嵩的养父曹腾,是在后汉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
他是汉相曹参之后,侍奉过东汉四位皇帝,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而桓帝的即位更是多亏了中常侍曹腾,曹腾也因此被封为费亭侯,官拜大长秋。
曹嵩并不像养父那样的清廉之人,多年为官,因权导利,曹家可谓富甲一方。
东汉末年,朝中有花钱捐官的制度,曹嵩并没有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