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赵云 > 分节阅读 139

分节阅读 139(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赵云属下黄忠的开门红。无疑让他这个当皇帝的很长脸,想看笑话的,只有哑口无言。

担忧的是,设若以这样的部曲到了雒阳,还有谁能抵挡。好在赵家本身就没有多少,消耗一个也就减少了一个。

可惜,灵帝想要把喜报传出去的意思传达了,可赵孟压根儿就不接招。

这把满腔欢喜的刘宏气得够呛,却也无可奈何,总不能在这个节骨眼儿撤换护鲜卑校尉吧,那样,他这个当皇帝的就会成为士族的嘲笑对象。

当然,即便威风如四世三公的袁家,都不可能当面取笑刘宏,可暗地里的小动作绝对不会少。

而且,真要撤换,又能上谁张温到凉州,目前都没有啥音信传来,接到的消息始终是双方在对峙着。

张让听到皇帝的话,心里一激灵,宦官集团本身就是一荣俱荣,这些年他们都没少跟在赵忠屁股后面赚钱。

当下,他委婉地劝慰道:“陛下,老奴想来,赵侯爷必然在准备一场更大的胜利。”

“正如同真定赵家横空出世一样,他不想让人看扁。要是捷报,就一定是天大的捷报。”

灵帝倏地抬起头,定定地看着都这张日渐苍老的脸,而张让也毫不躲闪。

在皇帝面前,你的眼光要是畏畏缩缩,他就认为你在说假话,这一点,从小黄门熬到今天的张让心知肚明。

“阿父之言有理,”灵帝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是朕错怪赵侯了。想来也是,阿母的本家,如何能陷朕于不义”

“现在朕也要为赵侯做一些事情才是,”顿了顿,他又皱起了眉头:“北方胡人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大前年的兵败,其实,唉。”

刘宏是皇帝,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说自己错的,一声叹息没有说下去。

“陛下,老奴以为,应督促冀州幽州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赵侯也不是第一天上战场的人,是我大汉的老军。”

“他不可能分不清形式,当需要朝廷援助时,肯定也不会藏着掖着。”

这话说得有些诛心,即便要让皇帝帮忙,能帮什么忙连年的征战,已经把大汉的财政拖得精疲力竭,再说,皇帝还想着自己好好享受。

烦闷尽去,刘宏才有兴致走出寝宫,刚到门口,一股冷风迎面扑来,他脖子向下一缩。

“要下雪了啊,”他叹了口气:“下起雪莱,也不知道赵侯那边还能打仗么”

在他说这话的时候,辽东全线,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对面都不见人。

一些有经验的老农,喜极而泣,明天看来是个丰收年,这么大的雪。

“志才,我们是不是要试探着打一下”望着漫天的雪花,赵孟脸上阴晴不定。

“叔父,此时出击为时尚早,毕竟鲜卑人长期居住在此,不管是地形还是天气的了解,非我等所及。”戏志才委婉地劝道。

也正在此时,去了三天的钟有悔终于冒雪而归。

第八十五章临洮董仲颖

却说凉州临洮有一人名为董卓董仲颖,其父在颍川的纶氏当县尉,少尝游羌中。

临洮位于后世甘肃兰州的南边,是羌胡汉族杂居共处的地方。

董卓在这里跟一些羌族首领交成了朋友,同时练成了一身兵马娴熟的本领,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

为此受到州领导的青睐,任命他为负责专门抓捕盗贼的兵马掾,而董卓所抓捕的,又多是他非常熟悉的羌胡族人。

因此,董卓屡屡成功得手,常常大破之,斩获千计,搞得当地的羌胡人都怕了他。

董卓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当时岷县属于边远地区,与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邻。卓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

他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

羌族首领豪帅为了保全自己,极力迎合趋附董卓,并且与他结为友好,以求暂时相安无事。

地方豪帅们经常带着大量的牲畜和财物前来拜望,与董卓称兄道弟。

他十分熟悉那里的情况,见羌人如此敬畏自己,便寻思如何来利用和控制他们,在羌人中培植和收罗亲信,为自己以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于是,在野心趋使下,董卓丝毫不吝惜花费自己的家产,每当羌人豪帅来家作客,他便杀牛宰羊款待羌人豪帅,以取得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和拥护。

羌人一方面畏服董卓的凶悍,一方面感激董卓的豪爽,所以都归附他,愿意听候他调遣。

一次,一个羌人豪帅见董卓家的牛羊宰得所剩无几,便从老远的地方赶来上千头牛,赠给董卓。

除了结交羌人,董卓还注意保持自己在当地豪强中的地位和影响,凭着他非凡的才干,拉拢、兼并其他势力,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力量。

他经常扮演游侠豪杰的角色,在当地享有健侠的美名。

同时,董卓还收罗大批失意、落魄的无赖之徒,他们为董卓的义气所感动,后来都一直死心塌地地跟随他。

当时董卓就出任州兵马掾一职,负责带兵巡守边塞,维护地方治安。

这样一来,董卓通过控制更多的羌人,为他今后势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时之间,董卓成为闻名陇西的风云人物,不管是在官府,还是在民间,董卓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自己势力的不断膨胀和地位的相继上升,他似乎已不满足于边远豪强的名分,认为自己需要更加广阔的政治空间。

于是,他开始进一步蓄积力量,伺机发展。

不久,东汉朝廷急于解决西羌问题。

这对于董卓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契机。

西羌问题一直是东汉政府最棘手的民族问题:自永初二年开始,羌人就不断发动反叛,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持续时间也很长久。

汉桓帝年间,西羌问题不仅没有得到丝毫平息,反而声势更加浩大。

羌人不堪忍受汉朝地方官吏对他们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不断杀死汉人官吏,侵占州县。

而面对羌人的反抗,内忧外患的东汉政府根本就束手无策,只得求救于地方豪强,想借他们的力量来缓解西羌危机。

当时,深知董卓底细的陇西地方官吏便极力向朝廷推荐董卓。

延熹十年、永康元年,董卓担任羽林郎,统管元郡羽林军。

不久,他升为军司马,跟从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反叛的羌人。

征战中,董卓极力表现自己,充分发挥他勇猛强悍的优势,纵横冲杀,左右开弓。

由于战绩突出,因功迁升为郎中,后来又因功升迁为广武令、郡守北部都尉、西域戌已校尉。

此次西羌又发生叛乱,朝廷启用南阳出身的张温,实属无奈之举。

凉州三明是指东汉末期同属古凉州人的三位杰出的军事将领:皇甫规、张奂与段颎。

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