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 / 2)
他不懂蒸馏酒,和家里师傅们尝试了一两年才弄出来,大概在三四十度,远比市面上形如醪糟的酒烈。
“兄长,你平时说话不这样的”别人还没开口,郭嘉小声提醒。
言下之意,觉得他在吹牛。
赵家虽然没有底蕴,海盐以及其他一些划时代的产品,早就富甲天下。
酿酒需要粮食,本来这个年代产量低,大肆酿酒就会造成粮价上涨。
再说了,物以稀为贵,三年来子龙也是第一次请客喝高粱酒。
再说了,燕赵风味一般的客人都不知道有这款酒,除非像荀家陈家这样的豪门,掌柜才会推荐。
“小孩子不许喝酒”赵云叫住了女侍:“给他来一杯果汁儿。”
恩,也是一种新产品,这个季节是杏子和李子汁儿吧。
荀家两兄弟和陈群讶然,但他们知道赵云的性格,从来都没有说话满的时候。
徐庶和戏志才对望一眼,什么话都没说。
只有郭嘉叽叽咕咕,听不清楚说啥,大概是因为不让他喝酒生闷气吧。
最先上来的是盐焗花生米,这个年代的人对食盐的偏爱让人十分讶异。
据调查,这道很简单的菜式在燕赵风味大受欢迎,其他酒楼或许也跟风,却舍不得放盐。
众人都用筷子夹着嘎嘣嘎嘣地嚼,郭嘉趁大家不注意,悄悄用手抓了好几颗。
“再来一盘吧”赵云揭开酒坛,一股酒香沁人心脾,众人闻之一振。
他暗自一笑,把大家的茶杯拿过来,每人倒了大半杯。
郭嘉满脸不高兴,赌气似的把果汁儿一口喝完。
“啊”他失声叫起来。
“怎么啦”赵云刚把杯子一一递过去,正准备举杯。
“甜”郭嘉砸吧着嘴唇:“实在是太甜了”
“小诗,果汁儿给他管够”赵云吩咐道。
女侍的名字叫小诗,还是他在来颍川的路上遇到逃难的人群收留的。
看到其他人好奇的眼神,赵云叹口气:“一人再上一杯果汁儿”
怎么能不甜蒸馏酒都能整出来,白糖自然也用蒸馏的原理提前问世。
当然,没有去宣传,毕竟酒楼的利润太大,比卖白糖的利润大得多。
再说赵家的人手有限,随着燕赵风味的铺开,人才简直有些枯竭。
白糖的来源,自然是交州的本家每年送过来的,后来几乎每月都有专人来往于交州真定之间。
“来来来,各位兄长,”赵云举起杯子,加了一句:“还有郭嘉兄弟,今天和大家相聚,我后天就要离开。”
“你要走”荀家的两兄弟和陈群忍不住惊呼,郭嘉更是嘴巴张得老大,他还刚刚认识这位兄长。
赵云含笑点点头。
前言
能走上网文之路,纯粹是机缘巧合。
刚开始的时候,是为了不浪费时间去泡妹子,毕竟我不再年轻。
在看自己心爱的书之余,写一些家乡的东西。
不曾想,红茶大大在百忙之中居然和我签约。
2014年1月11日开始创作第一部小说领先四十年,潜力签约后,热情迸发,竟然想为小时候的伙伴一条叫黑子的狗写一部小说。
那时候,起点还有文学版面,我在发那部书的时候,起先没有注意,后来才觉得应该发在文学频道。
可惜,编辑们都太忙,没有改好频道,加上领先那本书正式签约,也就全部删除了。
从此,就对网文有了一丝牵挂。记得在2014年春节期间,一天爆发几万字的疯狂状态。
后来,在八十万字的时候才开始上架,不是为了挣钱什么的,只不过觉得既然写了书,那就变成软妹纸,那也是今后可以与子孙们吹嘘的本钱。
可惜,在网络大潮中,官场小说确实在踩钢丝,我的领先在三百多万字的时候,不幸阵亡。只能说,怪我自己没有把握好轻重。
2015年5月,书被封了。
屋漏恰逢连夜雨,我和在哈尔滨的妻子最终还是分开。
也许是南北差异吧,巫山本人是南方人,在北方十多年的时间,感谢她的陪伴。
没有狗血的小三儿之类,仅仅因为双方的性格在多年磨合之后,渐行渐远。
我是一个很文青的人,当年因为喜欢林海雪原和夜幕下的哈尔滨,去了北方。
既然分开了,我也就没有继续在北方继续待下去的心思。
突然记起雷雨中周朴园的一句话:无锡是个好地方,所以我来了。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到了这边千头万绪,等我再想提笔之际,已到冬天。
感谢领先的盟主稻草人大大等读者的始终跟随,我原准备领先一百万字,一直写到三百多万字封书的章节。
如果没有夭折,应该在五百万字上下收尾。
过去的也就过去了,我们要往前看。
小学三年级左右,我就看完了三国演义,对书中千古男神赵云很是偏爱,今天也就大胆地写有关他的穿越小说。
在我的书里,没有全家死绝只剩下一个种子那样惨绝人寰的开篇,因为我不喜欢,会让我脑海里关于童年的艰苦岁月再次泛在心头。
我就是一个默默的写书人,不断更,不求票,只愿写出自己想写的。
从今天起,再次与诸君徜徉在网文的世界里,
起点,我又来了。只是时间已是两年之后。
创作初衷
如果说在历史上书虫们对一个故人留有遗憾,赵云无疑是其中之一。
在普通人的心目中,赵云是三国中最招人喜欢的人物了,白马银铠、手执长枪、俊朗潇洒,武艺极高。
同时,忠心耿耿,在历朝历代,也许没有关二爷那么名气大,却有长坂坡和一系列的经典案例。
毫不讳言,赵云是一位男神,不仅仅是女性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更是男人的楷模。
在网文中,有这个穿越三国成皇帝,那个到了三国大杀四方,唯独没有子龙将军。我想,对于我这种云粉来说,是不平的。
第一次看三国,是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刚好拿了个全班第一,暑假就很自由了。
我叔叔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借的三国演义,是那种线装书,繁体字n多的那种。
那时候,乡下这样的书,差不多都被破四旧给破掉了。估计是当年的掌权人搜刮来冒险存留的,被他们的不肖子孙借到民间。
在刘备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