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2(2 / 2)
他气呼呼地问阎、张:是我服从你们,还是你们服从我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阎、张只好却步了。
出得门来,阎锡山第一个哭了,老泪纵横,当着一个晚辈。
看来指望“蒋先生”是没有用了,他断然不会采纳我们的主张,一切全得靠自己,我们自己干吧。
一边说一边哭,还紧紧地握着对方的手,用力地顿了一顿,以示自己的悲愤之情。
张学良当时非常感动。
原来阎锡山对蒋介石的看法比自己还大。那句“我们自己干吧”不就意味着,在南方逼蒋失败后,我们北方可以继之而起吗
只是这一次,毛头小伙终于输给了千年老狐狸。
阎锡山其实就那么随口说说而已,内心里,他虽然也希望避免跟红军作战,但不到万不得已,他是绝对舍不得再扔下家里的坛坛罐罐出来造反的。
要知道,他和张学良的心态完全两样,一个尚有一大堆家业,要“保住家乡”,另一个却是两手空空,时时刻刻想“夺回家乡”。
不过阎锡山那已经出神入化的表演,却带给张学良一个错误的信号,让后者产生出这样一个错觉,即如果张、杨这时候揭竿而起,北方诸侯是一定会群起响应的。
屡次进谏未果,少帅愤愤不平,回到西安后,他就问杨虎城有何高见。
杨虎城看了他一眼,问他是否真的有抗战决心。
张学良点点头。
随后,杨虎城说了一句堪称石破天惊的话:
余等可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事
曹操把汉献帝扶上宝座,明为皇上,暗为人质,用以号令天下,你说这是什么意思
张学良虽已有心理准备,但一下子被点醒,仍然骇了一跳,以至于好半天回不过神来。
见张学良如此表现,可把杨虎城给吓住了。
虽早已是同盟者,但杨虎城脱口而出的那句话,很大程度上仍是试探性的,因为一旦对方不同意,或泄露出去,那可是有杀头罪过、灭顶之灾的。
张学良感到了气氛的异样,马上宽慰杨虎城,表示自己绝不会做卖友求荣的事,但这件事实在太大,还是需要再从长计议。
很快,他们就探听到了蒋介石对东北军和第17路军的最新处置方案。
第一个方案,两军服从“剿共”命令,重新开到陕甘前线去,对红军发动真枪实弹的全面进攻。两军在前,中央军在后。
第二个方案,如果你们不想打红军,那对不起,请让开道,东北军到福建,第17路军至安徽,这里给中央军来“剿”。
第一个方案不用多说了,只不过是蹈以前的覆辙,无论胜败,两军都没什么好处。
对于第二个方案,张、杨也同样不能接受。
张学良要去的是北方,不是南方,况且福建周围已布满中央军和拥蒋势力,东北军去了之后还能有多大施展空间呢
杨虎城则一直坚持“大西北主义”,认为这里才是自己发展的根基所在,当然也不愿离开西北。
两个方案实际是蒋介石对张、杨的最后通牒,而张、杨都已感觉被这个通牒逼到了悬崖边上,遂决定在蒋介石来西安时实行兵谏。
第20章 到西安去
1936年12月12日凌晨5点,随着临潼一声枪响,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爆发,蒋介石在华清池被生擒活捉。
张学良此举,不光意味着蒋张盟友关系的彻底破裂,在当时很多人特别是军人看来,也是一个不可理解,甚至大逆不道的举动。
谏来谏去,你还把长官给绑架了
张学良曾经说过,自己的弱点就是一辈子没有真正的上司。
张作霖曾是他的上司,可那是父亲,蒋介石曾是他的上司,可那是盟友。
所以他可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有时甚至完全不顾及后果。
他朝蒋介石进谏,后者对他发了脾气,然后他就把蒋介石给抓了起来这就是张学良晚年对他发动西安事变的解释,尽管深层次的原因远非如此简单。
西安事变的行动计划,是在事变爆发前几小时内才宣布的。
在张学良当众宣布后,场内鸦雀无声,大多数人都被这个惊天行动给惊倒了。
只有东北军大将于学忠说了一句:少帅,抓起来很容易,但是您考虑过没有,以后怎么放他呢
张学良一挥手:现在不能考虑到那许多,先把姓蒋的抓起来再说
挥手之间,历史从此改变。
于学忠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张、杨通过发动西安事变,虽然成功捉住了蒋介石,但他们“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初设想并没有能够实现,甚至可以说非常失策。
曹操“挟”汉献帝,那是因为后者本来就属于傀儡,没有任何实力。蒋介石则不一样,他个人虽然被抓住了,身后却还有力量要远强于两军的中央军。
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曾通过各种途径试探过其他诸侯的态度。当时这些大小诸侯的表情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对蒋介石深恶痛绝。
看那样子,如果有条件,他们发动兵谏的劲头绝不比张、杨来得差,所以西安事变发生的当天,张、杨就发布全国通电,希望能得到外界的纷纷响应。
电报发出后,第一天无人应声。
第二天,宋哲元率先作出了答复。
但是这份电文上,却没有一个字的支持或者同情,全是“忠告”:忠告张学良确保蒋介石的安全。
这当然是29军内部商讨过的结果。
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