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回到大明当才子 > 分节阅读 54

分节阅读 54(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胡说八道”王化贞同样知道今天如果死咬住熊廷弼。自己的脑袋就掉定了。所以王化贞马上跳起来吼道:“熊飞百,你说话先摸摸良心我误中建奴诡计兵败不假,可我从广宁撤回右屯向你求援,你却一兵一卒不给,反而率领辽东军民撤回山海关,致使辽东全境沦入建奴之手,你才是丢失辽东的罪魁祸首”

“住口”张大少爷一拍惊堂木,喝道:“王化贞,本官问你话了吗公堂之上,犯官大声喧哗,咆哮公堂。罪当重责来人啊,将王化贞重责二十大板”

“张大人,王化贞和熊廷弼是对质。”杨渊大声喊冤道。张大少爷把眼睛一翻,哼道:“杨大人,现在是问案,对质好象还没开始吧还有,不要对我说什么刑不上大夫,王化贞已经被定了死罪,罢官夺籍,算不上士大夫了打”

刑部的衙役的二话不说,冲上去把王化贞拖起就走,拖到堂外劈里啪啦就打了起来,直打得王化贞哭爹喊娘,鬼哭狼嚎。张大少爷乘机问道:“犯官熊廷弼,本官问你,广宁大战中,王化贞逃入右屯向你求援,你为何一兵一卒不发,反而率领辽东军民撤回关内”

“王化贞的十三万精锐都丢了,我手里只有五千军队,拿什么救”熊廷弼回忆着当时的情景,咬牙切齿的说道:“当时,王化贞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右屯,大凌河一带军民皆知,军队士气低落,百姓惶恐不安,军无战心,民无斗志,其势已不可战。而且我手里只有五千军队,建奴却有五万大军,我如果冒险一搏反攻广宁,一旦再遭失败,辽东数十万百姓必然惨遭建奴屠戮,囤积在大凌河附近城池的军需粮草也将落入建奴之手,成为建奴攻打山海关急需的军粮。不得已,我只好采取坚壁清野的稳妥战术,烧毁粮草军需。把五千军队交给王化贞断后,自己率领辽东军民撤回山海关,让建奴追无可追,也无法就地抢掠军粮,继续南下攻打山海关。”

“那你为什么不组织百姓加入军队这样不就有充足的兵力反攻广宁了”杨渊阴阴的问道。熊廷弼一听大怒,吼道:“你懂不懂用兵知不知道怎么组建军队辽东武库在广宁,已经被王化贞丢了,我上那里去找那么多刀箭武器装备给百姓而且临时征召从未经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不是送去给建奴屠杀么”

“那王化贞建议你守卫宁远、前屯,保护山海关门户,你为什么不采纳难道你是在畏敌避战”杨渊又大声追问道。熊廷弼大声怒吼,声若雷鸣,“还不是因为王化贞那头蠢猪他如果不把十三万主力精锐丢光了,我犯得着弃守右屯广宁你以为那时候的宁远是现在孙督帅新修的宁远那时候的宁远还是一个残破小城,城墙年久失修,守城器械无一不缺,我手里的兵力不足,拿什么守而且我还带着几十万百姓,我如果把军队留在了宁远前屯,拿什么保护百姓撤回山海关建奴铁骑一旦绕过宁远前屯追杀百姓,五十三万辽东百姓有几个能活着回到中原”

“熊大人说得对,大明军队,本来就是保护我们大明百姓的。熊大人爱民如子,是天下一等一的好官”大堂外面响起了张大少爷家中仆人的叫喊声,带动了不少百姓也跟着大喊。听到这些声音,杨渊心中大怒,喝道:“关上大门,把百姓赶走”

“住手大门不许关”张大少爷断然阻止,喝道:“我们是受皇上之命,九千岁之托,重审此案,光明正大,怎么能禁止百姓观看如果关门密审,不管判决是否公允,肯定都有人说我们徇私舞弊,指责皇上和九千岁用人不明为了皇上和九千岁的声名不受玷污,这场审判,必须开门公审”说罢,张大少爷又向张惟贤和宋金等人微笑问道:“张国公,宋公公,周大人李大人,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正是这个道理。”张惟贤、周应秋和李养正三人一起点头,宋金也笑着补充道:“探花郎说得太对了,皇上和九千岁的名声,除了英国公以为,是比我们几个人的脑袋加起来都重要。”那边杨渊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最后还是无可奈何的坐了下来,哼道:“那么张大人,你最起码应该制止堂外百姓喧哗吧”

“好说,好说。”张大少爷满口答应,又下令泼水,很快就把堂外的喧哗制止。张大少爷又向熊廷弼问道:“犯官熊廷弼再问你一个问题,你一定得据实回奏本官问你,放弃救援广宁,率领辽东军民撤回辽东,是你一个人的主意还是你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商量后做出的决定”

“是我和王化贞商量后的决定。”熊廷弼坦白答道:“开始王化贞是提议反攻,可叛徒孙得功已经发起兵变,打开城门迎接建奴入城,我的兵力根本不足,所以这一条不可能办到。然后王化贞又提议退守宁前,我考虑再三,认为那时候的宁远和前屯根本无法坚守,尤其是宁远,那时候旁边的觉华岛上也没有驻军可以掩护,所以这一个建议我也放弃了。最后我提出坚壁清野这条,烧毁撤回山海关,一是可以让建奴无法就粮,不战自退,二是可以保全百姓和残余军队,保留力量卷土重来。后来王化贞同意了我的办法,他带着最后的五千军队断后,我率领百姓撤回山海关。”

“犯官熊廷弼,你确定撤回山海关是你和王化贞商量后的结果”张大少爷追问道。熊廷弼大力点头,答道:“犯官可以用人头担保”

张大少爷稍微回头,和站在侧后的陆万龄对视一眼,然后张大少爷才问道:“既然如此,为什么在上一次三堂会审中,你没有向前任主审官交代此事”

“我说了啊”熊廷弼有些糊涂,指着大理寺卿周应秋说道:“当时周大人也在场,上次主审的王大人和邹大人都问了这个问题,犯官都是这么交代的。怎么上一次的案卷中没有记录”

“笨王纪和邹元标都是东林党的人,他们当然不会把这条可以帮你减轻罪名的口供记录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