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军军长李服膺之死(2 / 2)
以现在日军的行进速度,晋绥军及来晋支援的中央军,其他省军就没有充裕的时间在指定地方布防,山西的其他地方也危矣。战局糜烂,此时深深地恐惧和彷徨侵蚀着阎锡山的内心,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严重的局势,他统治山西二十多年,虽然中间也是历经波折,在中原大战之后还被迫下野躲避了一段时间,但是他知道这次情况和以往完全不同,日本人就是端他的家,要他的老命。
还有对于李服膺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轻了不足以威慑全军,重了又怕人说他阎百川薄情寡义,寒了其他将士的心,李服膺虽然后撤,但是也的确在大同血战了三天,阵前处置大将,也与兵法不符,况且对于这个他一路提拔起来的大将,几十年的情分放在那里,让他进退无据,不知如何着手,又是恼怒,又是无奈。
不过这时李服膺做了一件自己求死的事情,他在后撤之后即有些后悔,从军多年,自然能判断出来他率军撤离大同之举会产生的后果,只不过当初面对日军时压力实在太大,日军的战斗力的确强悍,远超过他见过任何部队,3天的抵抗就给61军带来了极大的伤亡,仓惶之下决定退兵,现在缓过神来,他开始觉得当初的撤退有点仓促,开始认真琢磨起日军的战法以及自己的应对之法,他反应过来最好的应对之法应该是层层抵抗,边打边撤,而不是一下子都撤了,这样最少能多阻挡日军几天,不至于激怒阎锡山,对于阎锡山对他的愤怒,他已经从电报之中感觉了出来。
为了免除处罚,李服膺马上联系上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军法总监唐生智,请求唐生智帮助或者让他去南京面述天镇之战的情况,他更希望能离开此地,到南京去,到时候可以利用晋绥军和中央军的矛盾,或许能免除被处置。不过李服膺没有想到,他的举动被南京立即传回了山西。在李服膺求助唐生智的消息从南京传回山西后,包括李志坚在内的所有晋绥军中高层都已经知道,李服膺已经难以善终了,本来比较看重情分的阎锡山,看在往年的情面上还有可能保一下李服膺,而李服膺惧令智昏,着急之下为了避免不利的后果,而将自己推向更加不利的局面中,向唐生智求助的行为,彻底将他和阎锡山、和晋绥军的情分完全抛弃,在外人看来大同战败更多是晋绥军最高层阎锡山指挥布置的问题,这无疑是自绝于晋绥军整个队伍,在61军内的其余军官也都开始疏远李服膺。情况也的确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李服膺刚撤到雁门关,阎锡山就对李服膺进行了逮捕,没有经过严密的审判,李服膺就被执行了枪决,李服膺也成为了抗战以来第一个因为作战不力被执行军法的军级将领。
李服膺之死,也给所有晋绥军将领敲了一记响鼓,抗战乃是国战,要不死战,要不屈辱的死,绝对没有除此之外的第三条路。不能光荣的成为英雄,那就只能屈辱的被抛弃,不管这个人的职务多高,权力多大,像李服膺这种在晋绥军层级中处于天上神仙一般地位的人物,不拼尽全力,尚不能保全自身,更何况其他人乎?作为当代之军人,唯有以自身之死,来换取国家民族之存续,像以往那样出几分力就可以交差的情况,在对日本的国战之中绝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