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山西的发展(三)(1 / 2)
李志坚盘算了一下山西实业公司的各种产品在1934年的销售情况,利润最多的是自行车厂、化肥厂和皮革厂,其余投产的厂子虽然略有发展,但是没有太大的突破,卷烟厂生产的龙城牌香烟价格不怎么贵,口感也还行,但是由于上市时间短,宣传也不够,在外地迟迟打不开局面,只能在太原本地销售,并且本地还有西北实业公司的卷烟厂竞争,销量并不算好。对于罐头厂生产的罐头这种食品,现在人都只是经济条件好的人买一点尝尝味道,罐头的价钱不低,口感还一般,老百姓过日子,有钱就买二斤鲜猪肉,又能解馋,还能做菜,根本不会买罐头,罐头厂最大的客户还是部队。火柴厂只是惨淡经营,没什么亮点,但是日常中每个家庭都有需求,勉强能解决一些人的就业,至于其他的厂子也是都还没投产。
自行车厂生产的自行车的销量基本维持了1933年时的平均水平,并没有明显的提升,李志坚知道这是自行车厂受到产能没有扩大影响的原因,这一年由于产能没有增加,所以也没有向外地推销,产品基本上就是在太原以及山西省内的其他地方销售,这些地方的购买力有限。今年通过新建钢铁厂,原料问题已经解决,李志坚决定最近再多设计几款自行车,等过了年后沿着正太线走一圈,并顺着石门再亲自去一趟北平和天津,在那里举办一些展览来推销自行车,并找一些固定的代理商。
皮革厂则是在郝诚的经营下越发的红火,这个时代没有太多的材料来制衣,皮革算是一种比较上档次的材料,经济条件好的人都喜欢给自己添置一些皮衣,郝诚把握住人们的心理,从设计方面着手,在仿制上海等地最新潮的皮衣样式外,还自己不断设计新样式,自己还在北方各地不停地炮,现在都跑到了东北,将产品卖到了日占区,皮革厂产品的销量直线上升,效益大增,在今年皮革厂自己都向上海订购了二十辆卡车。
想到皮革厂订购的卡车,李志坚想起他的发动机生产线,原本想着摩托车生产线调试好之后就能生产,谁知道后面又遇到了新问题,让发动机内部的配件又给卡住了。李志坚自己当初脑袋发热,雇佣了一个技术派的厂长,有点一根筋,对技术非常执着,但是对于厂子的管理还是差一点,没有考虑中国的情况,还当他在美国的时候什么配料或者原料都不缺,所以对原料的来源都没有提前安排到,生产线完全调试好后才发现内部配件都没有来源,尤其是核心部件,当初也是李志坚什么都不懂,听说是发动机生产线就觉得是宝贝,赶紧买了下来,现在才抓了瞎。
好在这个厂长找来的那些技术宅朋友,还算对发动机有一定的研究,又开始自己攒模具,自己生产配件,但是一些核心配件的设备没有,必须向美国购买,李志坚赶紧又向美国订购,但是具体设备型号李志坚和在美国负责采购的李守义都完全不懂,最后还是技术宅们联系下来具体的型号,才将这个问题解决了。
另一方面的问题是缺铜,生产发动机,里面需要不少的铜线,而现在李志坚在国内根本买不上太多铜,有限的铜主要也是用于生产子弹,没有办法,只能一面在省内各处寻找铜矿,一面向国外采购成品铜。摩托车发动机的正式投产还是没有确定的时间,汽车发动机的投产更是遥遥无期,只能一直往进烧钱,好在现在山西实业公司下盈利的工厂也有一些,对于发动机厂的烧钱倒是也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