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套路深似海(1 / 2)
龙泉村,马德昭果然将鬼子征粮的压力转嫁给了老乡。
中田给足了马家面子,没有派兵进入村子强行驱赶,而是全部交给了马家;
管家马瞎子带着家丁敲着锣通知所有老乡集合,集合点就定在村子戏台前的空地。
这里是龙泉村每年请人唱戏的地方,有足够的空间挤下全村人。
龙泉村大部分是马家的佃户,只有一部分是王家的,昌平镇六成的地都集中在王家和马家手中。
马家有自己的家丁护卫队,八十多人,每人一条快枪,还有一挺捷克式机枪,是马德昭花大价钱从晋绥军手中买过来的。
马家的家丁大部分都是外地人,各地的地痞流氓居多;
平时看家护院,需要的时候就在管家的带领下催缴租子和放出去的印子钱,偶尔替大少爷、二少爷抢个把女人也是常有的。
几千年来,华夏农村都是乡绅统治,自古都是政权不下县;
国府虽有改观,但广大的乡镇还是乡绅说了算。
王家和马家几乎可以做昌平镇九成的主,马家的狗腿子在催粮征税的过程中打死个把泥腿子,都不会受到处罚,最多赔点钱了事。
马德昭不希望鬼子在村里大动干戈,这倒不是他改了性子,而是佃户都杀完了,谁给他种地?
所以在所有村民都到齐后,马德昭就假模假式的站出来说:
“今日马某将诸位乡里请过来,主要有一事要商量。
太君要征粮打八路了,给龙泉村的任务是四万斤!
按理说这点粮不该讨扰到诸位,但马家虽说家大业大,但开销也大;
每年交完各种税也剩不下多少粮食,考虑到诸位乡里生活不易,马家要拿出大担当来。
所以我决定,这四万斤军粮,马家承担一半,剩下的两万斤各家都凑凑;
不多,每人20斤!”
马德昭的话说得非常漂亮,先是哭穷,接着就主动表态由马家承担一半份额,另一半由全村人平分,别人就不好说什么了。
龙泉村是马家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村里很多人都跟马德昭沾亲带故,所以他还是需要一些脸面的;
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马德昭在村子里做什么事都是要找借口,说得过去。
包括催租子,用他的话说种田交租是天经地义;
如果因为催租闹出了人命,他也会假仁假义的赔一些钱粮,然后就把责任都推到下人身上。
套路很深,伪装的很好,蒙骗了不少人。
他的话音刚落,马上就有人跳出来大声说道:
“马老爷仁义,一心为乡里着想,独自承担了一半的军粮!
我等都应该感谢马老爷,剩下的一半大家伙都凑一凑,惹恼了太君可是要杀头的。”
人群中又有几个人附和,老乡大部分都很淳朴,马家都承担一半了,再苛责就说不过去。
事实上这些跳出来的都是托,而鬼子要的粮只是2万斤,这等于是马家一粒粮不出,还赚了名声。
老乡中虽然也有很多明白人,知道马德昭在哭穷;
但马家主动承担一半份额,明白人也不好多说,毕竟谁家粮食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老乡中有一些声望的马石夯大声地说:
“每人20斤粮食,大家伙挤一挤也能挤出来,但到了青黄不接时肯定就没粮,会饿死人的。”
马德昭见火候差不多了,就站出来说道:
“石夯哥担心的是,放心,有我马德昭在,绝不会让龙泉村饿死一个人!
龙泉村虽然没粮了,但县上有;
等渡过了难关,马家卖房卖地也要买回足够的粮食来应对灾荒。
谁家缺粮了,都可以找马家借,新粮打下后还掉就行,不收利息!”
马德昭的诚意顿时让村民们感动不已,纷纷夸赞马老爷仁义,是百年难出的善人,就是马文璟都觉得自己父亲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狼外婆什么时候吃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