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杨廷和被贬(2 / 2)
都察院左都御史闵珪出列,拱手道:“启奏皇上,臣再弹劾王越欺君罔上!”
“弘治十二年贡生唐寅,因参与科考舞弊案后,便黜为民,不得为官。”
“王越欺瞒皇上,于哈密任用唐寅为一军主帅指挥,公然违抗朝廷圣旨,此乃大逆之罪!”
在刘振刀这伙人身上没有找到突破口,但不意味着他们就此放弃了对王越的攻击。
弘治皇帝看了一眼王越,问道:“王将军,是否有此事?”
王越缓缓出列,拱手道:“启奏皇上,此乃一派胡言!老臣从未赐予唐寅任何官职,此事西北诸军卒将士皆可为证。”
闵珪质问道:“敢问王大人,汝虽未给唐寅职权之虚,是否给唐寅统帅之实?”
“边军是否视唐寅为一军主帅?”
王越淡淡的道:“这都是唐寅打出来的功劳,却有此事,但你说老夫大逆不道,欺君罔上,敢问,老夫是否不遵从朝廷指令,私授唐寅官职?”
马文升出列道:“虽未有此举,但有此心!”
王越道:“边塞少将,唐寅立志从军,老夫试问两位大人,唐寅虽被削为民,是否就不能从戎报国?”
朱厚炜出列道:“自可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此言一出,大殿瞬间寂静一片,百官都不得不感慨朱厚炜言语之锐利,不得不赞赏好一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马文升辩驳道:“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国有国法,既唐寅为罪之身,则不可赦,更不可从戎从军。”
这些文官,谁不是饱读诗书,谁不能引经据典,他们辩驳能力高超,有理有据!
唐寅是王越指定的西北接班人,他培养了八年多时间,如果唐寅不能在西北立足,这些年王越的心血付之一炬。
西北再无可用之人。
这些道理王越深知,因此才会很焦急,朱厚炜也是如此,如果唐寅在这次赦不了,日后就无法统筹西北军事。
这些年朱厚炜做了很多学问,文官们擅辩,他又何尝不是。
于是朱厚炜掷地有声的道:“昔汉武帝赦金日磾,不计前嫌,乃使金日磾辅少主而国强;魏征者,建成党也,太宗赦魏征,乃促成千古佳话,铜镜论名垂千古。”
“若大国无容人之度,刚愎自用,眼见人才而弃之如敝履,于国无益!”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马文升用古人举例,朱厚炜也用古人举例,你用臣子举例,朱厚炜用皇帝举例,哪个分量重,显而易见!
而且他举例的两个皇帝,都是名垂千古之帝王!
反正今日之仗,迟早要打,唐寅也迟早要在西北立足,这些都是朱厚炜和大哥父皇早就 商定好的国策。
这次恰好是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