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机场运行控制中心的核心业务能力层(2 / 2)
在数据输入与预处理环节,秦奕分析道:“输入数据包含航班计划、资源状态和动态事件,航班计划里,机型、航班类型等信息,对停机位和登机口的分配起着关键作用,就像 b747-200 这样的宽体远程客机,就需要大停机位。”
陈宇接口道:“资源状态方面,停机位的占用状态、兼容机型,以及登机口的海关通道等信息,也得准确获取。还有动态事件,前序航班延误、设备故障等,都会影响分配结果。”
“是的。”秦奕说道,“海关通道信息这些信息在没有接入海关信息系统之前就还是先由人工联系海关人员然后将相应数据输入到系统里好了。”
两人还讨论了数据清洗的要点,要剔除错误数据,标记特殊需求,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进入预分配阶段,秦奕详细介绍规则引擎的计算逻辑:“硬规则上,机型匹配和国际航班登机口分配都有明确要求,比如国际航班必须分配带海关通道的登机口。软规则方面,要优化中转衔接和旅客步行距离。”
说着,秦奕在纸上写下一段规则判断的代码逻辑示例。
陈宇看着代码,思考片刻后说:“这个逻辑挺合理,通过这样的规则计算,能输出预分配表,为航班分配提供初步方案。”
当谈到动态调整阶段时,陈宇皱着眉头分析:“触发事件有航班提前或者延误、突发占用和设备故障等。一旦这些事件发生,就需要通过冲突检测算法和重分配逻辑,对预分配方案进行调整。”
秦奕点头赞同:“没错,冲突检测算法要实时扫描停机位时间窗重叠情况,重分配逻辑得遵循就近原则和代价最小化原则,尽量减少对机场运营的影响。”
在执行与反馈环节,秦奕强调:“控制中心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资源管理系统向地服公司发送工单,同步登机口信息至航显系统,同时,利用射频技术追踪停机位占用状态,对资源释放延迟等情况,要及时触发告警并调整后续航班。”
“不过同样的,当相关系统没有研发完成或者在数据上还没打通之前,我们都还是让业务人员用原有的人工流程执行相关操作,再将最后的结果录入系统。”
他们还探讨了关键技术细节和特殊场景处理。秦奕介绍规则引擎的 “战场推演” 时说:“当两架航班争夺同一停机位时,系统会根据优先级策略裁决,VIp 航班、国际航班和基地航司航班,会有优先选择权。”
陈宇则提到人工干预的 “最后防线”:“在系统告警‘无可用停机位’时,控制中心的调度员可以手动释放保留机位,协调航空公司接受非理想机位。不过,这中间可能存在暗箱操作,比如地服公司贿赂调度员,将优质机位分配给合作航班,导致后续航班连锁延误。”
秦奕解释道:“这种非技术问题我们技术手段是解决不了的,我们只能通过权限系统的控制来配合机场管理层那边尽量控制类似事情的发生。”
经过一番深入探讨,秦奕和陈宇对停机位与登机口分配业务流程有了清晰的设计思路。
而在参与方协同层,他们梳理出内部部门和外部机构,并制定了通过服务等级协议明确各方责任、制定应急通信协议等协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