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星际农业与量子加密农业数据安全(2 / 2)
\"这里,我想看到的是,你是否已经将这种算法扩展到了星际传输环境?\"赵教授问道。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几分难以察觉的期待,同时也透着对实验结果的紧张。
说及此,李强没有任何迟缓。他直接指向电脑屏幕上那个正在运行的模拟操作界面:\"你可以看到,这个算法在理论上是通用的。而我已经在实践中证明了它能够实现数据的可视性保护,同时兼顾高效性。关键点在于,我们能够将量子计算资源密集分布到各个星际传输节点,从而大幅降低能耗和延迟\".
\"这是在说什么?能源消耗可是星际探索中最大的挑战之一。\"赵教授皱眉,\"如果我们想要让这种技术真正运用在实际项目中,就必须解决这一难题\".
李强指尖快速划过屏幕,调出了最新的实验数据:\"从之前的模拟结果来看,如果将量子计算资源与射频通信系统结合使用,可以实现超过95%的能耗优化。你可以看到,我们已经成功将单次量子运算的能耗从原来的0.1tJ\/N·K下降到0.05tJ\/N·K,而这仅是基础操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不错。\"赵教授点点头,语气里难掩几分赞赏。
然而,这一切都还只是理论与实验的阶段。当李强说及项目的可行前景时,他注意到导师的笑容变得越发意味深长:\"是不是有什么我没考虑到的重要因素?\"
\"比如,数据载体本身的问题?\"李强补充道。
这个问题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量子态能够完美隐藏数据,但同样也需要极其可靠的传输通道才能实现真正的保护。如果任何一个节点出现了故障,就等同于让黑客获得了突破口。
\"没错。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选择将核心算法部署在中继节点上。通过量子纠缠态的自动校验,我们可以实时发现节点异常,甚至可能在攻击发生前就预警。这意味着即使出现硬件故障,也无法窃取重要数据。\"
这一点立刻引发了赵教授的兴趣:\"这种自我监测能力能否真正做到不受环境干扰?从我们实验的结果来看,是可以。因为纠缠态的免疫性,使得任何异常都会导致量子态发生显着偏移,而这样的偏移是非常容易被检测到的。
\"也许,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看看这个问题如何在复杂环境下运作。\"赵教授说,语气明显变得严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