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可惜海子结了婚(2 / 2)
就这一点,就不容易呀!我看看,这第二首诗《一代人》,能有多好?”
老实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李母欣赏是欣赏,却并不觉得这首诗能被捧得这么高。
只能说,这个时代的青年男女们,需要这么一首浪漫的诗歌出现,用来在禁锢的时代当中,寄托他们对爱情与人生美好的追求与希望罢了。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应运而生,带着几千万甚至是上亿青年男女的憧憬,自然能够得到认可与狂热的追崇。
但是……
当看到这一首《一代人》,李母立马整个人的身体都绷直了。
“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呼!
李母怔住了。
她这个年纪的知识分子,哪一个不是从那些黑暗的日子里过来的呢?
许多甚至都曾经打入日伪机关内部,每时每刻都过着随时可能暴露的日子,却依旧无怨无悔为心中所追求的光明而奋斗着。
李英出生在建国后,长在红旗下,根本就没有经历过那段日子。
李母也很少和她提及过,自己在敌后谍战的种种艰辛与危险。
只要不提不想,仿佛那段黑暗的日子,就真的已经不存在了。
可现在却因为这一句之诗,李母脑子当中的记忆,仿佛决堤的水坝,全都涌了出来。
唰的一下!
李母的泪水淌下,像是两条小溪。
李英见状都愣住了,急忙喊道:“妈!妈!你怎么了?你咋哭了啊!”
“没……没事!妈就是想起了一些人和一些事。”
赶紧擦了擦眼泪,李母忍不住感慨道,“好诗!《一代人》是一首好得不能再好的诗了。”
“是吧!不仅是我们这么说,郭老、巴老和钟老都这么说,还特意写信过来表扬评价呢!”
李英抱着母亲,这才想起来,曾经听别的叔叔伯伯们提到过,母亲曾经在沪上潜伏过几年,一同作战的战友们几乎都牺牲了,母亲也被关进了76号监狱,最后是历经千辛万苦才被营救出来的。
她没有再问母亲关于那段日子的故事,因为新中国的成立,就已经给无数个像这样的故事,一个美好的大结局。
当鲜红的旗帜飘扬在这片天空,革命的号角吹响在神州大地,一切的过去的黑暗都将过去,一切将来的光明都将来到。
“妈!你觉得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一代人》的海子,怎么样?”
鬼使神差的,李英问了母亲这么一句话。
“好呀!这样的天才诗人,据你说还是个农民,了不起!能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写出这样的诗篇,是真的了不起。”
李母理所当然地夸道。
而听到母亲夸奖林火旺,李英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比自己被夸了还开心还高兴。
……
另一边,总政话剧团。
一大早,龚雪就迫不及待,买到最新一期的《诗刊》,然后躲在后台仔细地看了起来。
“呀!这么早?小雪,你看什么呢?这么偷偷摸摸的。该不会,是哪个男同志给你写的情书吧?”
闺蜜张蓉突然出现在龚雪的身后,立马将她给吓了一跳。
“吓死人了!蓉蓉,什么情书呀!我这是最新一期的《诗刊》。”
看到是闺蜜张蓉,龚雪就大大方方地将《诗刊》递了过去。
“咦?上次看那个《人民日报》的报道上说,海子会在下一期的《诗刊》上发表新诗,对不对?
就是这一期,你看到了么?”
张蓉也感兴趣地接了过来。
“嗯!诗名《一代人》,真的是很好很好的诗。”
龚雪感慨地夸赞道。
“哦?很好?有多好?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好?”
张蓉一边翻开,一边说道。
“不一样的好,但如果真要论起来,《一代人》的确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有精神内涵,也更……能直击人的灵魂。”
龚雪想到自己的父母,还有许许多多在特殊时期被打倒的人,若有所思地说道。
“就一句话啊!倒是挺有深意的,但我可能思想觉悟比较浅吧!我还是更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张蓉从小生活优渥,父母哪怕在特殊时期,依旧是身居高位,所以对这首《一代人》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共鸣。
反而,她这样的女生,更吃《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一套,现在她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一定要去看一次南方的海,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去。
“蓉蓉,你说……我……我要不要写信给海子呢?”
攥紧手中的信纸,龚雪红着脸,十分犹豫地问道。
“写呀!干嘛不写?我从小认识的那些朋友,好多都给海子写信了呢!
不过,她们写的这些信,都只能寄到《诗刊》杂志社编辑部。
最后由编辑部的编辑们先挑选,才能寄到海子的手上。
你想想看,全国现在喜欢海子诗歌的人这么多,恐怕得有几千上万封信要寄给海子。
最后能选一百封信到海子的手上,都算是多的了。
所以,我知道是这样以后,也懒得写。毕竟写了还不知道能不能被海子看到呢!”
摇摇头,张蓉很是无奈地说道。
她才不愿意,自己写的信被无关的编辑们先过目一遍呢!
但她又忽然想到什么,立马瞪着眼睛问龚雪道:“等等!我想起来了,小雪,你是不是有海子真正的通讯地址?可以直接寄信给他的?对不对?”
“是……是的。那个钟跃进不是和海子是一个生产大队的么?他给我寄的信上,就有地址。
是吉省白山县红星公社林家沟生产大队,我想按照这个地址寄过去的话,肯定能到海子的手上的。”
龚雪说着又叹一口气,遗憾地说道,“可惜的是,海子……海子是结了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