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先上报纸,再上电视(1 / 2)
“直接上报纸太短了,时效只有那么一两天,后续没法跟进,保持热度,达到你想要的效果。我建议采用读者来信的方式娓娓道来,引出这段新闻,然后媒体再跟进。”
虞宣不愧是老媒体人,经验就是丰富,听说了秦姝玉的来意后,她很快想到了更好的方法。
“而且这样更自然一些,更容易博取路人的好感。我们记者说终究不如当事人站出来情真意切地说更有说服力,这样后续其他媒体跟进,也能将热度保持久一些。”
秦姝玉懂她的意思,这种手段在后世并不鲜见,甚至是用烂了。
网络上突然刮起一阵风,冒出什么言论或是惹人落泪的故事,十有八九后面有推手,不然不会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中脱颖而出。
没想到现在也能这么搞,果然是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就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秦姝玉佩服地说:“虞宣还是你有法子,这办法好,我找中文系的同学帮忙写一篇稿子投到你们报社。”
虞宣眨了眨眼,轻轻摇头:“太慢了,而且这件事你们单位的人别出面,容易落人话柄,我找人帮你们写。”
每个人都有自已的圈子,虞宣属于文化圈的人,她那个圈子最不缺的就是笔杆子、煽情达人。
秦姝玉含笑点头:“那敢情好,只是你帮了我好多忙,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才好。年前你什么时候有空,咱们聚聚。”
年底各行各业都比较忙,虞宣也不例外,她摆手:“朋友之间不必这么客气,有需要你帮忙的地方我也会直说。至于聚的事,我看你现在也没空,过完年吧,到时候闲下来你陪我去看戏剧。”
“好啊,我正好有个朋友在海城戏剧团工作,回头介绍你们认识认识。”秦姝玉欣然答应。
*
虞宣的动作非常快,8号毕业生们才收到毕业赠礼,9号《海城日报》就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很朴实,叫“一名大学生的来信”。
但内容煽情极了,文章以一名普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口吻讲述了他来自贫困的西北农村,四年前艰难考上海城大学,幸得国家补贴生活费用才能得以继续学业。但家中还有病弱的母亲,年幼的弟妹,生活异常艰难,他每个月要将粮票和钱省出一部分寄回家补贴家里。
这四年来,他几乎顿顿都是馒头配开水,偶尔一个咸菜,吃肉的次数屈指可数。
不曾想在毕业时收到了“红旗拌饭酱”赠送的猪肉酱。
接下来是一段是他第一次吃猪肉酱的描写:我摩挲着包装的精美的玻璃瓶,这跟我第一次来海城在百货大厦橱窗中看到的精致礼品一样。以前我只能远观,今日得幸能一品其味。
我轻轻打开瓶子,舀了一小勺猪肉酱抹在馒头上,深褐色的酱汁浸入雪白的馒头, 油滋滋、亮晶晶,肥瘦相间的肉粒、辛辣咸香的辣椒混合着融化的油脂在口腔中像是涨潮一般蔓延开来……
这人的朴实无华的文笔写了几百字的“试吃”报告,最后又表示,他只尝了一口就盖上了盖子,要将这美味的猪肉酱带回去跟远在他乡的家人分享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