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42(1 / 2)
的有点考验人,一不小心就会感冒。
不过,相比于以前刘睿送酒的状况,王少章现在可是幸福多了,毕竟现在有饿了摩托车、有了柏油路。
当初刘睿刚刚从学校回来的时候,每次送酒都还是骑着自行车去送货,晴天被太阳暴晒,雨天就要和泥泞的道路做最艰苦的斗争。
每每回首当初的状况,现在的刘睿都不禁有点感慨,难为自己竟然能够坚持了半年的时间。更让刘睿感动的是父亲,他就是这样靠着自行车送酒,撑起了一个家的天空,供养三个孩子上学。
在烟雨朦胧之中,整个梁村的村民们都卷缩在自己家里,只有王少章的摩托车呼啸着从村子里穿过,在雨雾之中只留下红红的尾灯流曳。
原本每天都会出现在梁村边上菜地收购蔬菜的小货车一整天都没有一辆出现,整个梁村显得静悄悄的。
一开始村民们也是觉得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毕竟往常下雨的时候,县城来到梁村收购蔬菜的车子也是很少。大家都习惯了在天气晴好的时候采摘、出售蔬菜,如今y雨连绵的状况,没有人来收菜也是很正常的。
来到梁村收购蔬菜的大多都是县城的餐馆、饭店之类的,它们拥有大型的冰柜,哪怕是一两天不补充新鲜的蔬菜,也能够维持餐馆的正常运转。
今天下雨,顶多就是明后天再来收购罢了。
一开始,无论是餐馆的从业者还是梁村的村民对于这场雨并没有太深刻的认识。不过,很快的,他们就知道这场雨和往常的降雨有着天壤之别。
一般来说,地处热带的梁村哪怕是下雨之后,也是很快放晴,气温的下降也有一定的限度,不会太过离谱。不过这一次,绵绵细雨下得虽然不大,但是骤降的气温却是令人有些不敢置信。
梁村往年冬天最低的气温也不过七八度左右,而且那样的状况也就维持短暂的一两天而已。但是,自从这场冻雨降下来之后,梁村的气温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猛然下降,几乎已经是接近了零度左右。
降雨让空气湿度变得很大,呼啸的北风带走了更多的热量,有些通风的地方,地上的积水已经结成了一层薄薄的冰
一连三天,连绵的细雨根本就没有任何停息的迹象,甚至于还有逐渐加大的可能。
室内的气温已经是降到了两三度,室外的有些地方已经到处都可以见到薄薄的一层冰。
哪怕是梁村的老人们,也不曾见过如此极端的天气状况,要说起任何的经验也都是没有办法。
极低的气温最先考验的就是体弱的老人和小孩,很快的,这一部分人群就变成了每个家庭重点关注的对象。
张刘两家也是不例外,刘睿的外公和外婆年事已高,面对这样的极端天气,张振光等人可是丝毫不敢大意。
找了一个面包车,刘睿把外公外婆都接到了刘家,让妈妈照顾他们。毕竟几个舅父舅妈这几天都已经是泡在了养猪场,全心全意地照顾仔猪们,密切地观察仔猪们的状况。
为了安全起见,刘睿可不放心让两个老人独自生活在张家大院,还是接到身边才算是万全之策。
面对这样的低温天气,刘睿在家里烧起了火红的炭火,再把大门关上,屋里顿时就变得一如春天一般温暖。
火塘里烧的并不是一般的柴火,而是经过烧制之后形成的木炭。
梁村背靠小青山脉,附近有着数不清的山林,除开一部分被划分为禁伐禁止打猎区之外,还有无数的荒山不在此列。
靠山吃山,梁村以及周边的村民自然是把挣钱的心思投向自己身后的大山之中。
在小青山脉之中,有一种叫做金刚木的树种,结构紧密,木质结实,是烧制木炭最佳的树种。一到秋天,就会有不少的村民上山砍伐金刚木,自制土窑烧制木炭,然后出售给村民和城里的消费者。
金刚木烧制的木炭火力旺、烟雾少,并且没有太多的异味,是一种优秀的木炭。
村民们买回来之后,除了一部分用来烧火锅,绝大部分都是用来取暖。
在梁村,虽然冬天的气温不会很低,但是因为空气湿度相当高的缘故,梁村的冬天总有那么一段时间显得相当y冷,给人的感受相当不好。若是年轻人就算了,年纪大一点的有可能就没有办法适应这样的天气。
每年的冬天,梁村和周边的村寨总是会有些老人没有办法熬过冬天,赫然去世。为此,一到了农历十一月之后,家里有老人的家庭就开始陆陆续续地烧炭了,把家里弄得暖洋洋的。
每天晚上吃饭之后,没有电灯、没有电视,刘家一家就和外公外婆围坐在火塘边上,一边烤火,一边聊天,这样的场景已经很久不曾出现了。
通红的木炭之间,淡蓝sè的火苗在不断跳跃,火光映红了周围的每一个人。
火塘的上方,架着一块铁丝网,上面有几个红薯,那是张桂芝从仓库中取来的。
当初菜园子逐渐转移到养猪场边上的菜地之后,在菜园子里种植的两畦红薯就变成了菜园子最后的收山之作。
或许是因为空间泉水滋养的缘故,这两畦红薯结的红薯不仅个大,而且还很好吃。不到一分地的红薯秧,最后竟然收获了好几百斤的红薯,倒是让张桂芝喜出望外。
这些美味的红薯除了给几家亲戚送了一些之后,其余的部分张桂芝都留了下来。
有一部分,张桂芝用来支制成了红薯干,刘睿几个孩子当成零嘴。这已经是刘家的一个习惯了,哪怕是刘睿他们如今已经不再是小孩子。
红薯先放在蒸笼总蒸熟,然后放凉之后再削去表皮,切成筷子一般的条状。红薯条经过一段时间的y干之后,就变得sè泽金黄,结晶的糖分就如同是在红薯条上挂霜一般,令人眼前一亮。
小时候的冬天,刘睿和弟弟妹妹都能吃到妈妈亲手制作的红薯干,那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今年的红薯干似乎味道更加香甜了,不过只有刘睿知道这是空间泉水的功劳。
张桂芝精选了一部分的红薯,拿到镇上去磨成粉浆,然后经过一番复杂的工艺之后,这才制成了粉条。
这也是农村的一个特sè之一。
每当家里种出什么经济作物,村民们总是要拿去进行相应的加工,然后变成各种特产。
比如hu生、比如红薯、比如茶油子,这些经济作物的收成都会变成相应的特产,进入村民们的餐桌。